健全社保体系是扩内需关键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拉动内需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健全社保体系将是重中之重。
李晶给认为,中国人高储蓄的习惯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相信政府未来会不断出台惠及民生的政策,例如医疗,养老,扶持农民增收等措施来拉动内需。同时调整结构和拓展新工业的力度会不断加强,力争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加国民收入以及家庭消费能力。
马骏认为,改变消费,最重要是要改变消费者对今后中长期支出的预期,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是最关键的。体制方面的改革会有帮助,比如农村用地的市场化问题,允许宅基地可以进入市场,使农民土地使用权可以现金化,这样做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以拉动农民消费,个人认为这个步子可以更大一点。
虽然增加社保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观点渐成主流。但浦永灏认为,中国因为社保不够所以消费跟不上的判断是个错误理解。他举了新加坡的例子,表示新加坡的社保体系非常健全,可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浦永灏认为,消费能力不足还是由于亚洲国家消费习惯的问题,认为提升内需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消费类股票将成投资热点
虽然在实体经济领域,消费尚不构成明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消费题材股作为风向标,将成为明年的投资亮点,这是多数经济学家的判断。
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师邓体顺邓体顺预测,中国股票2009—2011年的每股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23%—26%之间。H股估值具有吸引力,A股估值合理,而中期内的流动性状况将会推动股市向上。邓体顺重申看好内需主导型行业的观点,包括具吸引力的银行股、保险股、医疗服务/设备提供商、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传媒股和实力雄厚的消费品股。
浦永灏认为,短线投资者会比较亲睐出口、企业投资、流动性充裕并开始恢复的行业,房地产明年还有一波涨势,此外,投资者还会寻求通胀保值的标的。他分析说,银行股过去一年跑输了大市,而国家会继续刺激消费信贷;钢铁、能源等周期性行业都会反弹;消费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坚挺,今后会有一个结构性的增长;新能源行业也不可低估,但目前股价参差,投资者可做选择;医疗行业肯定是今后值得关注的行业。
然而也有部分经济学家担心明年政策的变动会造成股市波动。梁兆基称,全球经济是否稳定非常关键,因此明年不确定因素很多。假如经济未平稳,各国将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这将进一步推高股市以及楼市。反之,各国开始加息将对股市有所影响。
全球不会出现加息潮
大多数受访经济学家们预测,中国将在明年成为超越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带领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马骏更是判断,中长期来讲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会上升,10年后中国GDP规模会超过美国,2019年中美都会达到20万亿美元的GDP,而10年后全球对需求的关注点可能会转移至中国。
沈明高表示,中国明年的出口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要看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恢复的速度,消费需求可能并不会一下子增长到金融危机之前。他分析说,备受推崇的新兴市场目前财政赤字总体水平占GDP比重只有4%,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恢复到了10%,说明新兴市场确实存在增长潜力,但是这种潜力能否发挥出来,则与各国政府支持力度有关,取决于他们能否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看到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点。
沈明高预计美国明年四季度结束零利率,中国因为通胀压力可能在明年三季度加息,但不会出现大幅度加息,部分亚洲国家则会先于中国加息,欧洲加息要到2011年1季度,而日本到后年1季度仍然看不到加息。如果美国迟迟不加息,则会拖慢其他国家退市时间。而陆挺预测美国2011年加息,王庆预计美国最早在2010年3季度开始加息,马骏则将美国加息时间在明年8月份。
由于主要出口市场复苏的不确定性及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前景,大多数受访的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在明年二季度之前不会加息。马骏指出,退出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比较理想的路径是先考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后再推行加息政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