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高碳能源价格高呢?两条途径:让市场自主调节,按商品的稀缺程度决定价格;或者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经济杠杆提高价格。我国最近探讨征收燃油税,就是通过提高税收来调整石油资源的消费。
因为人口多、资源相对稀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中国没有太多优势。从发展模式来讲,中国既不能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式掠夺资源之路,也不能像当代西方国家那样用全球化的方式转嫁资源、环境压力,肯定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出来,或者自主创新,或者引进——我们管它叫跨越式发展也好,和平崛起也好,实质上就是要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可以肯定的是,在发展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上,我们试图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中国正在走低碳化道路
按照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GDP翻了两番,能源消耗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能源强度下降了一半。2000年后我国的能源强度一度上升,但从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我们的能源强度每年都在下降,而且按照规划,2010年能源强度要比2005年底下降20%。这是不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呢?当然是。
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提出建设“低碳城市”。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保定正在做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
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如果可以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比如万元GDP的碳排放,那么它比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的进程要快得多。我们对1990年到现在,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低碳化发展情况做了研究,得出很多数据。总体来说,中国万元GDP的碳排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是比较高,但中国的低碳化发展速度比那些国家快得多。
慎防从概念出发
从长远来说,低碳化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从近期来说,必需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因为每一个地区和城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等条件各不相同,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中国煤炭比较丰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要想发展,当然依靠煤炭资源。我们可以探讨完全意义上的低碳发展方向,但需要一个过程,起码近期我们必须考虑资源条件的限制。
中国现在对低碳经济谈得很多,这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但一定要慎防从概念出发的倾向。什么叫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做扎实、深入的研究,了解全世界的情况,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无论成败,都对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总之,无论是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还是循环经济,不管冠以何种名目,我们真正实体的、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不会因为冠以不同的名目就一下子发生变化;同时,一定不要因为名称的改变,使得我们对于现实本身的认识产生偏差。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概念,根据自身的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齐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