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对干部本土化问题从未给予重视。全公司1000多名台籍员工占据了绝大多数管理岗位。出身上海某名牌大学的黄原曾几次和台湾同事竞争相同岗位受挫,对方工作能力、态度、学历样样不如他,但是“台湾籍的人上位就很快”。
由于张汝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中芯国际内部因此笼罩着一股信仰文化的色彩。公司流传着一种说法,晋升到一定级别后,如果你不是基督徒,就很难获得重用。公司员工为了取悦大老板、以获得提拔的机会,迅速皈依受洗的不在少数。
两个教父的恩怨
多年来,外界最津津乐道的是张汝京与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之间的恩怨情仇:前老板和旧下属;一个是台湾半导体教父,一个是内地的半导体之父;一个负气出走,一个揪着另一个官司7年打个不停。
两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32年前。1977年,身在美国的张汝京进入当时的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那时,张忠谋是德仪资深副总裁,负责管理德仪消费产品事业部,手下达4000人之多,张汝京是张忠谋“下级的下级的下级”。
关于两人恩怨的始由,外界普遍流传的版本是,当初由张汝京在台湾一手打造的世大集成电路,在大股东的主导下,卖给了张忠谋的台积电,时任世大总经理的张汝京被蒙在鼓里。张汝京之后负气出走,转往中国上海创办中芯国际,正式跟台积电隔海开打对战。
张汝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他并非负气出走,“无能为力是真的,但离开台湾来大陆,并不是因为与张忠谋有怨。”
来到上海张江的张汝京照着台积电的模式,复制出了一个中芯国际,并且同时从世大和台积电挖走大批员工,真正梁子就在这个时候结下了。
2002年1月,中芯国际成立仅9个月,台积电以该公司离职员工涉嫌通过电子邮件将公司重要资料外泄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这个行业,如果认真较劲起来,任何两家有点规模的公司都会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中芯国际老员工黄原分析说。可是,张忠谋为什么老揪着中芯国际不放呢?
2000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旨在促进软件业和半导体业发展的国务院18号文,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内地,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而为了保护岛内经济,台湾当局对支柱的芯片业一直有种种严格限定,审批条文繁复苛刻。
张汝京是台湾半导体界第一个到大陆投资的,因此成为颇受中国政府重视的创业者。中芯国际的第一大股东为大唐控股,第二大股东为上海实业,分别是中央和上海国资委的直属企业。
从2002年开始,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便提出向大陆投资的申请,2003年2月得到台湾当局的初步批准,直到2005年才得以把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转移至上海松江。此时,8英寸已经是落伍的技术,之后再无追加投资。作为台湾高新技术企业的标杆和代表,台积电的“一举一动都要得到批准”,张忠谋只能眼看着张汝京在对岸风生水起。
2004年,台积电的市场占有率降到5年来的最低点,而中芯国际短短三四年已经达全球6%,居全球第四。完全无视台湾技术输出禁令的张汝京站稳了大陆的滩头堡。
“现在,有一个人悄悄跑过来,独自吃着大陆这块大饼。台湾同行看来,这是破坏规矩,一不顾到同行利益,二不顾和台湾当局达成的共识。于是,让你也没有好果子吃。”
惩戒了“规矩破坏者”,张忠谋的葫芦里又卖什么药呢?是否有入主中芯国际的谋划?这将对两岸的半导体产业未来格局产生怎样影响?
“老教父”现在表现得相当持重和克制,无乘人之危之嫌疑。在和解协议中表示,10%的持股是“有限制的”,既不会进入董事会,也不会干涉中芯国际的日常运营。至于下面会发生怎样的事,这已经不是张汝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