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的尴尬:
做大易,做强难
事实上,对中国汽车企业何时能够“做强”的担忧一直就是中国汽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养料充足”而使得数量众多的汽车企业均取得相当不错的发展业绩之后,对中国车企“做强”的呼声正在高涨。
2009年10月20日,中国2009年第1000万辆下线仪式在长春举行,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被看作是中国汽车辉煌时刻的下线仪式,其主题却是“辉煌时刻,腾飞起点”,从“辉煌”到“起点”,这个仪式的重点或许正是在后半句: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在做大的基础上走向做强。
仪式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总经理徐建一的致辞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徐建一说:“1000万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里程碑,更是我们再接再厉做优做强中国汽车工业的新起点。”
徐建一的发言不无道理,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汽车市场将出现一批而不是一两家年产销汽车达到1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但这些规模成型的汽车“小巨人”却未必就是全面发展的“强者”。
“很多汽车合资公司只是一个组装工厂而不是一个拥有完整技术研发生产能力的独立车企,在做到100万辆以后,企业已经从‘量变’到了‘质变’的阶段了,中国合资车企今后的发展,的确应该动动脑筋了。”国内资深汽车分析师向寒松如此表示。
一个值得玩味的小插曲就在于,11月24日,“广州日报·车天下”发布“云珠奖——2009年度中国最佳设计车型”评选结果,在前期和企业的沟通中,为数众多的中国车企竟然集体没设产品设计师一职,年产销汽车达到几十万辆的汽车企业竟然没有自己独立的产品设计师,其自主研发能力之单薄,由此可见一斑。
从研发到运营:
企业面临全方位挑战
研发领域的薄弱,在以合资公司为主的中国汽车市场,并不让人吃惊,现在的问题是,在企业由几万辆、十几万辆、几十万辆的“量变”到100万辆的“质变”之后,企业可能在研发、运营、物流、销售、配套等方面遭遇全方位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越大,风险就越大,小企业在市场上要如履薄冰,大企业更是要如履薄冰。”向寒松这样对记者表示。
从国际上来看,规模在100万辆以上的车企,已经算得上是国际性汽车企业的“起步价”,而这些企业无一不在产品研发、零部件配套、物流供应和保障、制造系统、营销和服务系统、人才培训系统等六大方面建立了自己的规模优势,而反观国内的汽车企业,尽管规模不断逼近100万辆,但除了在制造系统方面尚有优势之外,在其他方面均乏善可陈。
2009年,在最后的一个月,中国国内第一家单一车企年产销汽车达到100万辆的企业即将诞生,中国车企的“百万辆级”时代即将到来,不论如何,这是继2009年中国车市销量首次达到1000万辆规模以后,中国车企在规模上的又一个突破?(贺江华)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