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官员撰文称,统计数据未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真实水平需尽快完善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国家对整个经济形势的研判。昨天,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发表署名文章称,受基础资料的局限,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也有一些缺陷,致使某些方面居民消费真实水平反映得不太够,需要努力尽快完善。
灰色支出难以搜集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但是不包括居民购买的作为固定资产的住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对此,彭志龙认为,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主要方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分割,样本数量偏小,代表性不够强。现金支出占大头,银行信用结算还不普遍,居民消费统计主要依据统计调查记账资料,难免出现遗漏。
此外,居民消费中灰色支出的数据难以搜集。在住户抽样调查中,由于居民不愿填报一些灰色支出,如就医、上学和求职方面支付的礼金、择校费、赞助费等,造成消费统计有所缺失。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消费占居民消费的8.3%。
而按成本法计算的自有住房消费有一定低估。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较快,房屋租金也随之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自有住房消费按成本法计算可能会比按市场租金计算有一定程度的低估。2008年,我国自有住房服务消费占当年居民消费的7.4%。如果加上居民租房服务消费,则居民住房服务消费占当年居民消费支出的7.9%。
消费还处较低水平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相对同期GDP9.8%的速度,仍相对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一是食品仍是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2008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33.1%,美国这一比重只有6%。二是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偏低。2008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40.1%,美国为66.4%。三是家用汽车等舒适性消费较少。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为78.8辆,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34.6部;日本分别为57.9辆和122.3部;韩国分别为31.2辆和139.8部,我国分别为2.4辆和62.6部。
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