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
近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并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税。如果没有确定,交通补贴则按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税,通讯补贴则按补贴全额的2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税。
财政部将各种企业福利纳入工资之中,并对其征税,这是一种扩大税基行为(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从整体上看,一定是降低了民众可支配收入,存在“挤出效应”。至于这种扩大税基行为是否可以有平衡福利较高的国企和福利较低的民企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则很难说。因为对于灵活的国企和民企而言,它们都可以通过发票的方式来冲抵,最终税基将“落在”货币化程度较高且财务制度严密的企业职工身上。
抛开“挤出效应”不论,财政部今年以来一直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和税基扩大,尽量缩小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但从2008年10月开始至2009年第二季度,总体而言,财政收入同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是不断增加的,宛如一个扩大的缺口。为了对抗出口下滑,中国大力度地使用了退税政策,进出口的下降也导致关税下降,而刺激资本市场则调低印花税,经济下滑导致国内增值税和企业税的降低速度令人吃惊,而营业税的增长幅度并未超越预期。而各级政府为了防止税收导致的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大幅度地增加了非税收入。以今年前10个月而论,非税收入增长33.8%,极大地填补了税收衰退带来的财政下降。
不过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的经济走上了V形反转之路,税收开始大幅度上升,而且跟去年较低的基数期相比增速惊人,8、9、10三个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6.1%、33%和28.4%,如果按照10个月累计计算,财政收入为58363.8亿元,同比增长7.5%,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加速的趋势继续反映在11月和12月上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达到跟“GDP保8”持平的财政增长。
如果按照今年的财政当期收支来看,收入和支出大致都在5万亿左右规模,财政尚有盈余,再加上赤字预算近万亿,意味着财政的支出能力还很强劲,而财政部在目前状态依然扩大税基,宁可产生对国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委实有着独特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保持对未来信贷的撬动能力。
中国经济的V形反弹,其主力并非是4万亿财政支出,而是财政所撬动的全年接近9万亿的天量信贷,而政府之所以能够驱动银行体系强劲放贷,不仅仅反映政府对银行系统的控制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资源使得银行能够在信贷规则下愿意放贷,而财政收入则是银行信贷的还款来源。以对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而言,土地价格则是其信贷还款来源。所以说,一旦中央财政收入在未来吃紧,那么中央层面驱动信贷的能力将减弱,而未来房价下跌,则导致地方政府驱动信贷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从这个角度看,中央之所以强化税收征管、不断扩大税基,则是担忧未来信贷驱动力的下降,而高房价尽管困惑社会民生,但政府之所以不愿意出“招”降热,也是担忧未来信贷能力的下滑。一旦未来信贷增长下降,回暖尚不稳固的中国经济有着“二次探底”的危险,使得经济刺激功亏一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