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刚 (媒体人士)
当经济学家还在为是否通胀争论不休的时候,通胀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油价、出租车价都纷纷上调了,到菜市场逛逛,大米和面粉价格也开始上涨。
这些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物品的涨价,将用事实证明,有关部门所谓的“无通胀之忧”的说法,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把戏而已。尽管统计局的CPI指数连续几个月处于负数,但人们对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已经失去了信任;尽管CCTV的御用经济学家还在苦口婆心地向你解释,CPI是个全国城乡的平均数,与你个人的感受是有差异的,但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所见所闻。
曾几何时,有关部门总喜欢拿出一些别出心裁的统计数据冒充权威,来说明民众的感受是不可靠的。你说收入下降了,有关部门会说,统计数据显示,收入是增长的;你说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有关部门会说,统计数据显示,CPI是负的;你说房价翻了好几倍,有关部门会说,统计数据显示,房价处于稳定状态;你说国进民退的现象值得警惕,有关部门会说,统计数据显示,国进民退的说法不成立……
有关部门为何总是跟大家的感受不一样呢?或许有几种可能,要么你高高在上,确实不知道下面疾苦;要么你数据造假,以掩盖事实真相,蒙蔽老百姓;要么你知道真相,只是昧着良心说瞎话。不管那种可能,类似做法,都不是一个诚信政府该有的行为。如果真想取得大众信任,完全可以把事实真相告诉大家,并向大家解释,事实为何是这样。而没必要像一个撒谎的孩子,被人发现了,本能反应就是辩解说:我没这样做。
比如我们将面临的这次通货膨胀,已经非常明显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显示了这种先兆。在温州等地,几百亿资金爆炒地基;在山东,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大蒜飙升几十倍;在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价格连创新高;在初冬的雨雪天气中,半个月内,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每吨已暴涨500元至700元……
太多的迹象表明,潮涌的资金正在寻找出路和投资方向,它们就像火苗一样,碰到干柴就燃烧起来。如此多余的货币左冲右撞,如今燃烧到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电煤和食品上,这不都是通胀的前兆吗?有关部门只需把各方面的事实说清楚,让民众自己去做判断就可以了,而没必要根据一个本来就残缺不全的CPI去下一个“无通胀之忧”的结论。
更值得忧虑的是,目前这次通胀,很可能比1994年的通胀来得严重,这种严重不是通胀率在数据上的严重,而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上的担忧。
1994年的通胀曾达到24%,当时的一个背景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重新点燃了各方创业热情,大发展、大跨越成为当时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纷纷出面为房地产业融资,信贷规模一再突破,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大建设,最后导致1994年的通胀大爆发。尽管这一次大投资大建设也留下很多烂尾楼,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创业主体还是个人和民营企业,政府向民间让利、放权和改革还是主要潮流,创业的热情也主要来自民间。所以,很多成果也大多为全社会分享,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是不少的。
反观目前的通胀,主要原因是在抵御经济危机中,经济刺激计划所需要的天量货币投放。中央的4万亿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的10多万亿信贷,虽然稳住了经济的下滑,拉动了GDP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虚高的,其“泡沫化”程度非常高。
而且,这些资金的投放,主要是通过政府进行分配的,大多进入了低效的国有企业,民企再次受到挤压。在一些人看来,只有强化国企特别是央企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增强一些官员这方面的认识。事实上,与私有制经济相比,国有制经济不仅效益不高,而且其利润不容易进入民间,大部分为某部分人和某些集团占有,这对全社会的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拉动居民消费也是不利的。
根据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的考察,对70个国家1980-2003年数据研究发现,国有经济比重越高,居民消费倾向越低。而在私有制经济下,土地、住房、股权以及其他资源资产主要由私人持有,经济增长带来的资产升值收益直接进入家庭或个人可以消费的收入或财富的内涵中,这就是为什么1999年美国互联网鼎盛时期GDP增长不过4%左右,却启动了非常强劲的居民消费增长。
与1994年还一个不同的是,这次货币投放,很多通过国有企业,进入到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形成了相对背离。这种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将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因为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些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GDP增长带来的土地等国有资产的升值,难以惠及百姓,其成果很可能被那些权贵者所获。
既享受不到通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又要承担通胀增加的生活成本,一个分裂的社会将越来越明显,将是这次通胀的最大隐忧。通胀悄然而来,你的钱袋子守好了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