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冲破惯性思维束缚 打开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新天地》刊发后,对河北煤炭航母———冀中能源集团进一步冲破惯性思维束缚、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具有哪些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11月21日,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王社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冀中能源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开拓了新局面。冀中能源整合重组的启示是什么?
王社平:着眼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组建冀中能源集团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煤炭产业整合。规模出效益,今年前10个月,集团完成原煤产量3610万吨,超出2008年全年原煤产量,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同比增加3亿多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经济效益位居省属国企首位。
重组,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但诚如特约评论员文章所言,“不能把眼睛总盯在规模和数量上”,做大只是手段,做强才是目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冲破和跳出盲目贪大求全、仅仅关注数量孰多孰少的惯性思维,走出认识和实践的误区,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今后,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质量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成为冀中能源实现“全国百强”发展目标的当务之急。
记者: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
王社平:这是学习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后感触最深刻的一点。正是因为过分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生产初级产品、低端产品,造成了竞争能力差、效益低下,这是河北产业结构的“软肋”。加快改变这种现状,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善管理,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具体到冀中能源,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首先就要在产品深加工上下足功夫,大力实施精煤战略,做到投入相同产出更多,使能源、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其次,着眼未来,确立“力举主业、助推多元”的发展战略,将非煤产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冀中能源正以煤炭生产为主业,加快延伸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物流、医药、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
记者:当前,有关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舆论较多。未来冀中能源在产业布局上是如何规划的?
王社平:不久前,国家发改委提示六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其中之一便是煤化工产业。我认为这只是某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比如焦化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的最大病症;而作为汽油、柴油替代品的二甲醚等现代煤化工产品,前景广阔。
深刻领会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内涵后,我们更加感觉到,必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高耗能设备,限制高污染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和正在关停两个小水泥厂、两个小焦化厂、一个小钢铁厂;并确立了“132”产业发展格局,即壮大煤炭核心产业;打造生物医药、煤电化、煤焦化三个支撑产业;培育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两个支持产业,力争使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记者:最近,冀中能源收购了华药集团。“华北制药”是享誉中外的名牌,冀中能源如何打造更多这样的“王牌”产品?
王社平: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市场博弈中的“王牌”是优势产品,任何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获得最大效益,最终靠的都是产品,这些“王牌”产品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着力点将放在生产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上,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打造更多具有话语权的“王牌”产品、名牌产品。
最近,华药新园区投资20亿元的新型头孢项目已经开工,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头孢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时,华药将增强基因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等高端制剂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根本上改变华药的产品结构,促进华药的转型升级,“华北制药”品牌将在业内更加举足轻重。
记者: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冀中能源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这篇大文章?
王社平:我们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不仅拥有5米高架一次采全高、大倾角回采、大断面锚网支护、矸石回填“四大发明”,还积极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比如沿空留巷、轻型放顶煤开采、建下开采、深部开采水害治理“四小发明”等大批科研成果。在资源、采煤、掘进、提升、机电、机械制造、医疗等几十个方面,靠科技创新破解了近百个发展难题,取得了骄人成果。仅2008年,冀中能源就完成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项目600余项,有3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部)级技术鉴定,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技术者即“王者”。特约评论员文章和企业实践都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在市场竞争中就拥有话语权、支配权、主动权。要想赢得和保持“王者”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瞄准产业技术高端,找差距、定目标、寻路径,围绕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努力做到创新、创新、再创新,进步、进步、再进步,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