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99年成立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电影集团,探究其飞跃式发展的重要节点,总可以看到来自金融支持的强大推动力。
中影集团的不凡业绩
“用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搭景拍戏,这样的‘优待’还是头一回享受,感觉很爽……”在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拍摄《寻找成龙》时,演员成龙激动地说。
“以前我们拍电影,后期制作都要到国外去做……今后,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将在北京完成。”著名导演黄建新感慨地说。
“跟国外比较,单讲数量、规模,我们是亚洲最大的,建筑质量是全世界一流的!它让中国的电影产业100%地打上‘中国制作’。”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自豪地介绍。
2008年7月31日,拥有1500多台(套)影视制作设备、占地800亩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北京怀柔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可提供影视拍摄、声音录制、数字加工、胶片洗印以及动漫、游戏、广告、制作、设备租赁、光盘生产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具备了承担全国50%以上的影视后期制作能力。16个国际先进的摄影棚总建筑面积达2.84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摄影棚群。其中的11号摄影棚正是成龙提到的世界最大的摄影棚,占地5000平方米,其内部空间足可以容纳下一架波音747客机。
据韩三平介绍,作为世界一流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的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电影拍摄,也能满足好莱坞电影的需求,具备每年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
一期投入高达20亿元人民币的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的全面投入运营,在行业内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全面提升我国电影科技实力和艺术质量,全面提升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中影集团自身而言,更是促使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8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丰收年,创纪录的43亿元总票房使得中国首次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
中影集团是最大的赢家。据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介绍,2008年,中影集团以独家、联合、代理、协助等不同形式发行了国产影片150部,共产出票房19.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亿元,以《赤壁(上)》为首的8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片均有中影集团参与。中影集团2008年的票房总收入高达2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产值的67%。贺岁档上,《梅兰芳》、《赤壁(下)》两部大片称雄影市,夺得今年国产电影的头彩。喜剧作品《疯狂的赛车》以2000万元成本赢得票房过亿元的佳绩,创造了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奇迹”。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强大后盾的支持
“如果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我们建不成基地,拍不出那么多有影响力的片子,也改造不出那么多院线。”中影集团总经济师付国昌用这句话总结了中影集团飞速发展的原因。
据了解,付国昌这里指出的“国家提供的有力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两方面————1.5亿元的国债资金和5亿元的企业债券发行所得。
包括中影集团在内,全国目前已先后组建了7个电影制片集团公司。针对这些大型电影集团公司的改造,国家曾提供国债资金予以支持。“大约三四年前,以加速技术改造为具体用途,我们获得了1.5亿元的国债资金支持,年利率在1%左右,这笔资金实际上类似于低息贷款。”付国昌向记者介绍道。
国债资金的支持,惠及了中影、上影、长影等集团,有力地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5亿元的企业债券发行却是中影集团开创先河的举动。
2007年12月13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正式发行了5亿元企业债券。这是首家获准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传媒企业,主承销商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期债券期限7年,由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市分行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担保,大公评级对该期债券评定级别为AAA,对中影集团的主体评级为AA。根据募集说明显示,本次发债资金中影集团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工程、发展数字影院、新建及改造影院等资金密集型项目。
发行企业债券是中影集团直接融资的第一次尝试,这次融资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据了解,中影集团此次发行债券,是经过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作为中介对中影集团做出相关文件,提交国家发改委和保监会,获得允许后发行的。中影集团发行企业债券,开创了中国文化媒体行业在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先河。
“国债资金加企业发债所得一共近7亿元人民币,这部分资金占了我们中影集团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付国昌感叹,正是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才使得中影集团能够把大事办成,“如果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投入再生产,那么必将是一个滚雪球似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只有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影视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才能够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