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升基础仍然脆弱 政策选择格外谨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已形成,全年实现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已成定局,但是未来发展还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
郑新立说,中国经济形势回升态势仍是脆弱的,是不巩固、不稳定和不协调的,"为了使国民经济在明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走上平稳较快的发展轨道,一个重大的措施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郑新立指出,中国应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来拉动经济增长。他说,去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已经降到35%的历史最低点,而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有望提高到50%。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经济政策的效应会滞后,因而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大幅削减是肯定的,保持一定的力度也是必要的。
但专家同时提醒,应当认识到刺激方案毕竟是短期应对措施,不能作为常态。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另外,目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投资为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大头,如果继续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很难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投资浪费。同时,服务业也不会较快发展,不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就业。
"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不够稳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自发回升的动力尚显不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将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赵晋平说。
"今年的外贸走势与我们年初、年中的预测基本吻合,即上半年降幅很大,三季度开始放缓,四季度继续收窄,个别月份可能正增长。但这不足以改变全年深幅下降的局面。"赵晋平预测说,按目前的趋势,中国全年出口将下降15%左右。
针对外界担心的上半年放贷规模急剧扩大会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表示,目前还未出现这种迹象,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继续执行,但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刺激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汪同三表示,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者,但是人均GDP世界排名仍然靠后,因而不能盲目乐观,应当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