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区域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也可谓一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史。对于一个自身具有特殊国情、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简单抄袭的发展中大国,“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就意味着连续不断的开拓勇气与胆识。于是便有了建国初为快速构建全国工业体系而采取的工业大西进,也有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两个大局”指引下的东部先行,更有今天仍然在不断探索实践的东中西协调发展新路径。
2008年11月4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线上进行组装作业。新华社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共和国六十年的经济建设几经东西。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然后再把目光投向西部。一个轮回,这是终 点,更是起点。螺旋式的上升终将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诚然,这期间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甚至发生过一些严重的失误,但这是一个志存高远、谋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和国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从奠定中国中西部工业基础和东部率先发展带来的综合国力提升两方面来说,均衡与非均衡的战略都在当时当地发挥了适合当时国情的积极作用。
现在,我们正在开辟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依然面对着严峻挑战:能源和原材料短缺迫切要求加快中西部开发,各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使而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日益严重,过密、过度、无序开发的现象日益增多,西部弱小、东北落后、中部塌陷等现状依旧令人扼腕……但更多的人坚信,“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已深入人心的理念不再只是口号,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成果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通过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当然,均衡发展绝非平均发展,在全球化竞争形成的“虎狼”环伺局面下,具有国际竞争经验和实力基础的沿海地区依然是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点,但国情现实要求执政者在效率不失基础上追求更广泛的公平,如何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时代对共和国政策设计者智慧的又一重大考验。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