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留or撤? 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遭遇“七年之痒”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9/9/28 10:38:12   
>> 相关新闻链接
·工行办理全球首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 ·一只中国小“企鹅”的大世界
·商务部:对美国进口肉鸡产品启动“双反”调查 ·盛大游戏创今年美国IPO之最
·成品油调价窗口再度打开 本月末或下月初可能调价 ·乐凯行图片集
·乐凯行图片集 ·立秋后 男人排毒比进补更重要
·"小胃病"不治 竟成晚期胰腺癌 ·科学家发现爆米花对健康有益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今年,是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7周年。当初哭着喊着要进来的外资金融机构,难逃婚姻7年之痒,演绎了一场撤离总动员。从岁末年初开始的抛售中资银行股票,到眼前对合资寿险公司股权的变现,当年貌似凶狠的狼,几年下来为什么成为貌似弱者的羊?

    早在去年底,外资就演绎出一场撤出A股蓝筹的胜利大逃亡:2008年12月,QFII云集的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共完成268笔卖单,成交金额高达59.66亿元,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平安等权重股均为卖出对象。

    据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摩根大通在2009年1月份的头两个交易日中,分别减持了中国石化、中国铝业和招商银行三只中资股的港股股份,总共涉资达8.75亿港元。

    而中国银行的股票不仅遭遇美国银行的抛售,也受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的出售;建设银行也成为美国银行空头打压对象。

    时间到了今年7月,保险市场骚动起来,外资减持之风侵蚀保险行业。

    7月30日,永明金融和光大集团共同宣布,将对光大永明人寿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光大永明,永明金融所占股份将从50%调整为20%,此举意味着光大永明的身份将从外资转变为中资;9月,中国银行接手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部分股权,与泰达集团掌控恒安标准人寿。

    是金融海啸席卷的后遗症,还是中外夫妻双方没有实现完全磨合?外资撤离中国热土,中资挺身而出,如何看待这场跨境股东整合?等等。为此,我们邀请了在保险、银行领域相当有见解的几位专家共同探讨这场主角更替的内涵实质。

    时过境迁 学生成对手

    上海证券报:如何理解年初外资减持我国银行股权、最近一段时间外资减持合资保险公司股权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两者有什么区别?

    巴曙松:主要是这些海外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需要通过减持来维持本土市场的运行。从国际市场冲击的情况看,以美国为例,应当是今年7月份危机最为严重。可以说,金融危机实际上给了中国金融业一个发展本土市场的难得的时间窗口。例如,在理财市场上,以及一些高端客户的服务上,部分外资银行因为向客户推销了一些复杂的衍生产品,在金融危机中给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导致部分高端客户主动回流。外资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减弱,必然会相应减少市场拓展的力度,这些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拓展本土市场的难得机会。

    另外,从具体的监管体制变动看,以银行为例,根据现行的监管准入标准,有实力的外资银行,可以通过直接设立子银行来拓展中国市场业务,而不必通过入股的形式。这也说明,此前中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促进国有银行改革,是抓紧了十分关键的时间窗口,也就是外资十分期望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国当时还处于加入世贸之后的过渡期,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只能主要通过入股的形式;如果是现在推行国有银行改革,估计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就不一定那么踊跃。

    同时,在经历了危机的洗礼之后,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资的看法更为理性。中资保险公司和中资银行等,可能会更多从自身的战略需要出发,来引入外资机构。例如,如果需要拓展国际市场,我们就有意识选择相关国际市场上具有经验的机构,这种引进外资更为稳健理性。

    郝演苏:根据入世承诺,中国规定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必须采取合资方式,并且要求外资占合资公司的股份比重不得超过50%,并且对于合资寿险公司的中方股东数量没有作出任何规定,从而形成了目前事实上存在着的合资寿险公司组织结构中股东数量仅为中资和外资两个股东、中方单一股东控股50%的现状。

    当年外资进入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于与外资合资的对象设立了相关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合资银行的相对稳定性。而保险方面则是全放开,除了对于外资进入寿险领域必须中外资对半持有股权的限制外,其他方面没有做出更多的限制。因此,在经历7年后,合资保险公司出现股权变更,中方股东置换的局面,是正常的。

    与这些国内企业合资的外资公司,由于可以凭借其品牌、资本实力和技术帮助中方合作伙伴顺利实现这种利益,并且在短期内就可以分享其独资进入市场根本不可及的利润,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以“下嫁”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委屈心态。

    当年匆忙的“结婚”,使得中外水土不服的婚姻难过7年之痒。出现合资寿险公司外资减持现象,除了金融危机外资股东拖后腿的因素外,还有制度安排上,合资保险公司还没得到彻底的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合资寿险公司的赢利期。

    不过,应该动态看待外资金融机构减持合资寿险公司股份一事,有可能出现外资金融机构出于长远发展的需要,暂时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等待时机成熟,再重新翻牌,回购已经出售的股份。

    郭田勇:外资对保险业的退出与年初外资退出银行相比,一个可能的共同点是外资为补充自身流动性,不过现在金融危机快过去了。

    我觉得外资进入一个行业都希望能获得一些垄断性收益,或者进入一个市场没有完全放开的行业而获得投资溢价,比如投资银行业,但保险业比银行业开放得多,中外合资的小保险公司甚至叫不上名的很多,如果弄一张保险公司牌照都很容易的话,而外资获得投资上的溢价就不是特别容易,这也可能是外资撤离保险公司的原因之一。

    而在合资过程中,就像银行战略投资者退出,尽管我们当时宣扬外资退出是要回去自保,但其实我们也很清楚,虽然战投对中资行也有帮助,但有些战投与中资行的合作并不是相当融洽,这个问题在合资保险公司上同样存在。外资方在合资保险公司中的地位比在中外合资银行中还要高一些,毕竟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准入门槛相对要低一些,外资也因此希望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而对中外合资企业,相关政府部门肯定希望中方在其中能占据主要控制权,因此在合作经营过程中,就有业务发展主导权的问题,双方就可能出现一些摩擦。

    另一个因素,可能外资公司认中国保险市场生态环境差,或者盈利空间低,再加上以上等问题,外资宁愿独资,比如友邦,可能会觉得更有利。

    不过总体从商务部统计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后FDI相比以前出现了大幅的回落,整个外资流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外资对银行和保险业、也包括对其他工商类企业的进入积极性都在降低,而这些外资撤资的原因也并不一定纯粹是为自保,也是因为整个经济的活跃度下降,整个投资特别是来自民间的投资积极性在降低,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所以才出现政府投资带动总的投资量。可以说,外资对银行业、保险业的撤资与金融危机后整个FDI或者全球经济活跃度、投资趋降这一整体是一致的。

    中国融入全球化 趋势不可阻挡

    上海证券报: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按照惯例,各行业都会总结和对比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如何反思外资撤离的现象?这是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全球化,靠自身力量就可以不断发展?

    巴曙松:中国融入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从金融危机的反思看,许多金融机构盲目进行国际化扩张,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汇丰拓展美国市场,以及早期日本金融机构拓展美国市场,都不是很成功。因此,关键还是要把本土市场拓展充分才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郝演苏:对外开放,当然应该坚持。现在不是我们想不想开放,而是人家进来就不会完全撤离。



责任编辑:cprpw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