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种俗称“大哥大”的模拟手机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动辄数万元,成为一个时代某种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大哥大所用充电电池价格也高达千元,这引起了王传福的重视。1995年,王传福决心下海创办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
他向经商的表哥吕向阳借钱。起初,吕向阳没有同意,他认为王传福有一份稳定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更何况创业的风险和艰难。在王传福一遍又一遍地游说下,最终吕向阳给了他250万元启动资金。
1995年,王传福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他和20多名员工开始谱写深圳无数创业故事中的一个……
与当时深圳多如牛毛的手机电池组装企业不同,电池专家出身的王传福在一开始就涉足核心的电芯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成为他切入电池业的一个机会。由于资金不足,王传福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解,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半人工来构造自己的流水线,成本比日本厂商足足低40%。
王传福以他的“小米加步枪”的战术,勇敢地突破了电池产业的种种技术壁垒,一路紧跟日本领先者。2000年,王传福进入当时技术门槛最高的锂电池领域,再次克服了进入的壁垒,开始向摩托罗拉提供手机电池。
想一想,全球平均每3部移动电话,其中就有一部的电池是来自比亚迪的工厂;再想一想,比亚迪打败了多少实力雄厚的对手。芒格老兄溢美之词也并不是毫无根基的,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男人的确是“在做伟大的事”。
大王的“山寨功”
让王传福的名字在2009 年大出风头的,除了巴菲特,还要拜一人所“赐”--同处一城的死敌鸿海集团老板郭台铭。
自2005年起,富士康因挖角、专利和泄密纠纷等缘由把比亚迪告上法庭,两家江湖恩怨不断。郭台铭多次在公开场合向比亚迪发难,更将矛头直指股神--“为何投资偷窃商业机密的公司?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这位个性张扬的台湾首富甚至还表示:自己将会买上一两股巴菲特公司的股份,以股东身份当面质问巴菲特先生,搞清楚到底是巴菲特糊涂了,还是巴菲特公司另有所求。
郭台铭的不依不饶,直指比亚迪从“电池大王”到未来可能的“汽车大王”所走的灰色路径--“山寨功”与“抄袭术”。这也可以被理解为王传福的一大成功法宝。
2007年,当王传福气定神闲地聊起他对汽车业的认识和比亚迪高速发展的可能,有人反复追问:“难道全世界就你们比亚迪人是聪明人么?”他的回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里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这就是王传福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亚迪的F3 在外观上与丰田花冠同出一辙,连汽车零部件都能和丰田花冠通用;中级车F6酷似广本雅阁和丰田凯美瑞;F8被曝出仿照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广州车展时,比亚迪的展台上来了两拨说日语的看客--先是本田,后是丰田。
比亚迪首席设计师廉玉波毫不避讳: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有专利就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从早年的电池研发到如今的汽车制造,王传福一直以来对所谓“专利”嗤之以鼻,他认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
比亚迪在模仿对手上总有一套打擦边球的“技术”。2003年,索尼在日本控告比亚迪侵犯索尼两项专利权,要求禁止比亚迪电池在日本销售,两年后,法院判决索尼败诉;三洋也曾在美国控告比亚迪侵权,最后以和解收场;至于郭台铭与王传福之争,诉讼局面如今也朝着有利于比亚迪的方向“峰回路转”。
一位富士康的中层透露,比亚迪对规避法律责任很有心得,他们几年前就成立了一个100多人的“知识产权团队”,专门对付这类诉讼官司。“说难听一点,就是证据销毁以及专利规避团队。”
更有人抨击比亚迪大肆宣扬的电动车核心技术“铁电池”--实际只是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而且,根本查不到比亚迪拥有相关的专利权。对此,比亚迪的态度也有一些躲闪。
这一切,将来很可能为王传福通往“汽车大王”之路埋下无数地雷与炸弹。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比亚迪能实现这个奇迹。无论从中国制造的未来,新能源,还是站到全人类未来福祉的高度。这个习惯一意孤行的王传福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路径的可能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