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迟宇宙
导读:春节前后,联想频频上央视;而近期关于联想的讨论可谓甚嚣尘上,杨元庆也进行了自辩。然而“商业人物”认为,所有的讨论都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杨元庆是合格的联想CEO吗?更确切的说,杨元庆是联想集团合格的领导者吗?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联想今天所遭遇困境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联想到底会走向何处?
本文作者迟宇宙曾阅读联想档案后撰写出版《联想局》一书。
【壹】杨元庆如何成为联想CEO?
2001年6月1日,联想集团完成了分拆。神州数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李勤成为其董事局主席,郭为则成为其总裁。“此后,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从47支减至27支的情况下,神州数码被纳入为新增成分股。”它的股票代码是0861HK,联想集团的股票代码是0992HK。两个数字符号开始画出各自不同的命运的K线,杨元庆、郭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命运的路。
联想集团的分拆,于2000年春天开始筹划。分拆的原因是杨元庆团队与郭为团队的冲突。原联想集团CFO马雪征曾告诉我:“到了1999年底2000年初的时候,大家的业务都蓬勃发展,蓬勃之后接壤就多……”接壤,就意味着冲突,就意味着火并,就意味着联想开始变成分裂之家。柳传志头痛欲裂,刚刚过上省心日子又要面对新的命运选择了。
联想分拆的策划者之一朱立南(现任“联想控股”总裁)也曾对我说:“其实很早就开始谈,谈的不是分拆,而是如何解决内部业务冲突。冲突当时已经蛮厉害,因为同一个企业,既做自己的产品,又卖代理产品,两个不同的事业部,都有自己的渠道,分销是分销的渠道,代理是代理的渠道,都打着联想的名号抢客户,人员方面也会有一些冲突。”
杨元庆跟郭为已经“没法在一个屋檐下抡大勺”。矛盾蓄积太久,已经不可调和,矛盾又引发其他矛盾,层层纠结,缠绕为一团乱麻。“有总部跟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公司内部也有冲突,还有柳总自己规划的问题,”朱立南说。
最终,他们只好进行分拆。整个2000财年都是一场过渡,联想内部已确定分拆,一个叫联想集团,由杨元庆执掌;一个叫联想神州数码,归到郭为名下。一年后联想完成分拆,神州数码失去了“联想的前缀”,完成了上市。
神州数码官方网站曾描述分拆往事,说是:“2000年4月,原联想集团进行战略拆分,神州数码正式成立,由原联想科技、联想集成和联想网络整合而成,媒体对此评价‘柳传志将联想的未来交给了郭为领导的神州数码’。”
没有人知道,这到底是神州数码的自吹自擂,还是令柳传志苦笑不得的自我安慰。“联想”是无形资产,合法的联想只有一个,合法的联想未来也只有一个,它属于那个叫杨元庆的年轻人。
【贰】杨的联想业绩如何?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
这张表格统计的是杨元庆执掌联想集团15年来的“税前利润”统计,单位为“万美元”,数据来源于“同花顺”股票软件中“联想集团”(HK.00992)的利润表。
联想集团完成分拆后,杨元庆领导的联想,业绩一直保持增长,虽然增速呈下滑状态,但他的CEO也干得有声有色。
为了使联想集团能有一个好的战略格局,杨元庆主导推动了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大并购。他敦促柳传志决定在2004年最后一个月下了17.5亿美元的大赌注。
柳传志在12月8日代表联想集团宣布以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普通股为代价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及高达5亿美元的负债,同时还宣布了一连串与这桩并购相匹配的人事变动,杨元庆出任新联想董事长,原IBM高级官员史蒂芬•沃德担任CEO。
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杨元庆正式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在当了多年联想集团的“储君”之后,杨元庆终于在众望所归中即位了。
此时的杨元庆领导的联想集团,已经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三的PC制造商,它也将在纽约设立总部,在北京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
对于联想集团来说,它正面临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全力反击的“临界点”。联想需要一场大冒险,赢了,他们将赢得时间;输了,他们会输掉一切。
投资者似乎不愿给柳传志面子,更不愿给“新君”面子。收购完成后两天,12月10日,星期五,香港联合交易所,表现最差的蓝筹个股联想集团股价下挫12.14%,报收1.086港元。虽然这笔交易被认为是中国公司进行全球并购的一座里程碑,但投资者的忧虑却不断增加,他们担心这座里程碑最终会变成一座墓碑:利润受到拖累不断下降,股东的股权权益会被稀释。
收购IBM的当年,便是联想集团的巅峰。它只在那一瞬间达到了高潮。体现在联想的财报中,这场并购最终推动2004财年税前利润达到联想集团分拆以来15年最高的112750.70万美元,自此便开始呈现断崖式下滑。
数字不会撒谎。联想集团的新君杨元庆,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在他的杨氏联想元年里,到达了辉煌。
2005年12月,联想集团CEO斯蒂芬·沃德辞职,由戴尔前高管威廉·阿梅里奥接任。阿梅里奥就是那个被杨元庆称为“当时的CEO”的那个人。
阿梅里奥担任联想CEO,其所被寄予的厚望是整合供应链、渠道、销售等资源。杨元庆试图领衔建立“一套班子、一套人马”,由阿梅里奥负责渠道、营销,刘军负责供应链,贺志强负责研发。这一体系随着刘军2006年中离职、戴尔系逐步强势,以及阿梅里奥与杨元庆的战略分歧而矛盾重重。
2009年2月5日,已经确定2008财年的数据将会极其难看后,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将重新担任董事局主席,现任主席杨元庆将转任CEO,原CEO威廉·阿梅里奥将在担任公司顾问至今年9月后离职。
2008财年是联想集团历史上的首次亏损财年,它直接导致了阿梅里奥的出局和柳传志的复辟。柳传志重新出山,而杨元庆又退回到了联想集团CEO的位置上。
这次权力的更迭,究竟给杨元庆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我们日后会再行求解,但毫无疑问,杨元庆作为联想集团的君主,又重新被太上皇打回“太子”的原形了;联想同时成立由八名联想高管组成的“联想执行委员会”,重回“八王议政”,杨元庆地位岌岌可危。
2011年,在联想集团开始恢复元气后,柳传志再度将董事局主席位置交给了杨元庆。在接下来的几个财年里,联想集团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利润态势,虽然再没回到2004年的巅峰状态,但好歹还有给10亿美元上下的税前利润。
然而联想集团的好日子突然间走到了头,截至2015年12月31日,联想集团2015财年Q3税前利润为-47007.40万美元,如果不能在最后一季弥补亏损,联想集团史上第二次亏损即出现,而这次亏损的额度,恐将远超上次。
2008财年的巨亏公布前,柳传志复辟,杨元庆重新成为“太子”;倘若2015财年的巨亏坐实,柳传志将如何处置杨元庆?杨元庆将何以自处?
联想集团的两次巨亏,都在杨元庆担任董事局主席任上;2015财年的巨亏出现时,他还兼任CEO,掌握了联想集团不可撼动的权力。他已经无法再将责任推给“原来的CEO”了。
15年时间。杨元庆用了15年时间,带领联想集团创出利润新高,又不断刷新亏损新高度。10年前,联想集团成为了“最好”,10年后,联想集团达到了“最差”。
人们还相信它有未来吗?人们还会相信杨元庆可以给联想集团一个未来吗?
【叁】联想集团值得投资吗?
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分拆交易后,联想集团的总股本是751396万股,按当日收盘价3.812港元计算,总市值为286.43亿港元。
2004年12月9日、10日,联想集团连续两个交易日大跌,股价跌至1.086港元,对应747486万股总股本,总市值跌至64.28亿港元。
2009年3月3日,联想集团股价创出新低,以最低的0.301港币计,对应921139万股总股本,总市值到了27.72亿港元。
就在9年前的2000年3月24日,尚未分拆的联想集团还一度攻击千亿市值(未果,最高市值975.53亿港元),被认为是一个帝国;此刻,它已经变成了一家遭人轻忽的公司。有哪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脑公司,总市值不到30亿港元?
2015年4月9日,联想集团股价创出历史新高,达到14.035港元,对应1110865万总股本,总市值最高达到了1559.10亿港币;这个数字,它在15年前就曾有机会触碰过。
市值创了新高,股价创了新高,但利润却未创出新高,并且有可能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亏损。这样的联想集团,还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吗?
数字不会撒谎。投资者可以选择用手或者用脚投票。
15年前,千亿港元的联想集团可谓是一个帝国,如今联想集团重新跌破千亿港元,它的市值只及腾讯1/20。昔日的老大哥,如今成了小弟弟;马化腾昔日仰望的大兄杨元庆,如今成为垂垂老矣的过去式。
看到2015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合影,以及幕后的聚会,有人曾感慨说:杨元庆,你怎么好意思还跟那些大佬们在一起,还以“大哥”自居呢?
面对马云、马化腾、丁磊、贾跃亭,甚至周鸿祎、雷军这些人的时候,杨元庆该如何自处?
【肆】杨元庆的并购眼神儿如何?
杨元庆及其联想,从来没错失任何一个机遇。在每一次战略机遇期,他们都踩对了步点。
柳传志从1998年开始关注互联网。1999年4月,在联想集团年度誓师大会上,柳传志向联想人发出“互联网,你准备好了吗?”的信号。
2000年,新世纪开端,联想集团大举进入互联网:成立FM365网站,购并赢时通,组建新东方网校,后动的联想仿佛要在一夜之间一步跨入互联网时代。
在互联网的门户时代里,联想集团投资的FM365,被认为有机会建设成中国的互联网领袖。联想集团还在2001年6月11日与AOL(美国在线)进行了合作,各出资1亿美元,以FM365为基础组建合资公司联想翱龙。
AOL在当时号称拥有互联网最成功商业模式,联想集团希望能够复制AOL的成功模式,“把联想未来的赌注下在了宽带设备的广泛应用上,下在了在线支付手段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上,下在了AOL的成功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成功拷贝上,更下在了中国加入WTO之后政策的调整上”。
这一次赌博,被我们称为“联想赌命”。我们在《经济观察报》的特别报道中说:“联想赌命,未来命运仍不在自己掌握之中。”现在,FM365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FM365网站于2000年4月18日正式推出,并在2001年初进入中国门户前五名。
联想翱龙成立后,文化冲突及互联网冬天接踵而至。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FM365先后经历了裁员、转型,依旧无法扭转困局,终至跌毙。联想踏对了步点,却赌输了。
FM365的失败只是联想集团“多元化转型”失败的一个缩影。2001年4月20日,联想集团新财年“员工誓师大会”上,“新世纪、新联想”的口号喊破天。刚被委任为联想集团CEO的杨元庆意气风发,宣布了联想从2001财年到2004财年的三年规划:
在2001财年将实现280亿元的营业额,以后年增长率将达到50%,利润的年增长率将达到40%。
这样,到2003财年,整个联想集团的营业额将达到600亿元。在5至10年内,联想要跨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联想远景目标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这次誓师大会标志着联想正式启动一个“从单纯生产电脑的硬件厂商,向全方位的IT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三年过后,所有人都承认了失败。人们提起联想的时候,记起得还是只有PC,杨元庆的承诺,“联想将以因特网为核心,以全面客户导向为原则,以满足家庭、个人、中小企业、大行业大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从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来构筑我们多元化的业务”,最终变成了一句空话。“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三个目标当中,只有“国际化的联想”实现了。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电脑业务,意味着“国际化的联想”出现了。联想集团开始在纽约设立总部,在北京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更主要的是,杨元庆他们突然发现,做大比起做强来,太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全球第三、世界第一,这样的词汇过于诱人。以前曾鸣曾问柳传志:他究竟是希望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柳传志沉吟半晌,说:“还是做大吧。”
收购IBM的2004财年税前利润达到联想集团分拆以来15年最高的112750.70万美元。这个数字与收购无关,而自此便开始呈现的断崖式下滑,毫无疑问是这场并购推动的。
在收购IBM之后,联想集团又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最耐人寻味的收购来自联想移动。
2008年1月31日,联想集团发布公告,宣布以1亿美元的价格转售手机业务给由弘毅投资为首的私募资金。“鉴于预期手机业务需要大量资本投资,于是做出该项出售决定。”
2009年11月27日,联想集团宣布买回联想移动,收购总额约为2亿美元。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从21世纪初联想进行多元化战略时就涉足手机产业,2002年和厦门厦华电子合资成立了联想移动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以7200万元现金收购了联想移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剩余股份。联想手机一直在诸多挑战中求生存。
2008年1亿美元卖掉联想移动,然而到了2009年11月,联想却以2亿美元的价格买回了移动部门。“低卖高买,也说明了移动业务对这样一家大型PC公司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杨元庆表示:“在联想全球PC业务继续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将移动互联网视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
问题是,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一亿美元的直接成本和税费、服务费等交易成本,却只为杨元庆买回了这样一个结论。
虽然在2005年,联想研究院就成立研发小组,开发类似“黑莓”的手机,并制造出一台样品Beacon,但运营商认为它的设计导致无法商品化,最终没有投产。
2009年初,杨元庆给研发小组的指示是用10个月的时间搞出一台能抗衡iPhone的手机,希望以“价格是iPhone的一半加中国市场”作为市场突破口。为了做到差异化,联想研究院的合作总监毛世杰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应用程序开发商。
第一代乐Phone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标志,它开启了联想正式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帷幕,也肩负着国产智能手机的希望。五年过去了,“肩负着国产智能手机的希望”的变成了华为,联想用不断下滑的数据证明了自己肩膀的孱弱,而K系列手机失败,也宣告了联想移动动开拓高端手机市场计划的破产。
为了拓展移动业务,联想集团又收购了摩托罗拉。2014年1月30日凌晨,联想集团证实以29亿美元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摩托罗拉移动3500名员工、2000项专利,品牌和商标,和全球50多家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都归入联想移动业务集团,由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军执掌。
责任编辑: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