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价格并不高,2011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价格是125亿美元,在出售了一些非核心业务之后,谷歌收购成本仍然在100亿美元左右,如今却三折将其甩卖了。
分析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联想集团能获得大量专利授权以及全球运营商合作关系,在未来手机外观和其他关键部位有充分的话语权;摩托罗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一个有广泛知名度的手机品牌;谷歌甩掉了摩托罗拉移动这个大包袱,同时与联想共同推进其Android系统。
有时候,动听的话语反过来说也具有同样效果。谷歌三折甩卖摩托罗拉移动,也可以视为后者已经“烂透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摩托罗拉移动每年10亿美元的亏损,对谁都是一种压力;卖掉亏损,换回现金,对于谷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联想集团收购摩托罗拉,据称是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与收购IBM属于同一行径。在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联想集团发生了什么?
九个月后,2014年10月30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这段姻缘修成正果,我们如愿以偿把MOTO迎娶进门,成为联想大家庭的一份子!”杨元庆说。综合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联想也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十年就如同一个轮回。十年前,2014年12月8日,联想也是通过收购IBM电脑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
2015年,联想手机业务开始下滑,有分析认为,“联想采取的与并购来的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举措则是导致联想手机业务不增反减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1日晚间,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摩托罗拉移动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军被宣布离职。
截至2015年9月30日,联想集团第二财季税前利润亏损7.90亿美元,净利润亏损6.09亿美元,创历史亏损新高。
2016年2月3日,联想集团公布2015财年第三财季业绩显示,移动业务成功扭亏,联想集团税前利润减亏至-4.70亿美元,净利润减亏-3.08亿美元。
“联想集团特别指出,移动业务已经扭亏为盈,实现了此前提出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4到6个季度内移动业务收支平衡的目标。完成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交易后的2014年11月,联想CEO杨元庆曾做出这一承诺。”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联想移动业务也并非一帆风顺。当季,联想智能手机总销量2020万部,同比下滑18%。”
联想移动的扭亏,是在其压低成本的基础上完成的,而非通过扩大销量,赢得市场。这意味着,联想集团的三个手机品牌,联想、摩托罗拉和神奇工厂,并未形成合力,反而因为相互牵制,而导致了整体销量下滑。
市场在下滑,这样的扭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呢?只是数字上的扭亏,还是具备竞争力的扭亏?相信人们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有人对比联想与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后,对联想进行了质疑。在联想集团第三财季财报沟通会上,杨元庆说,联想在2005年—2008年研发投入的确比较少,这应该与当时的CEO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在2009年以后我上任CEO以来,联想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当年我们研发投入2亿美元,此后每年都在增长,到2014财年已经在研发上投入12亿美元,在2015财年的前三季度也已经投入11亿美元,2015财年整体投入将超过2014财年。”
2005年—2008年间,斯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奥是联想集团“当时的CEO”,杨元庆是联想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最高领导者。
杨元庆也提到,“把联想和华为做比较不公平,因为大家在不同的行业无法进行对比,比如华为的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跟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就没法比。华为的确是一家好企业,但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就够了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为。联想也希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拥有很好声誉的公司。”
诚如杨元庆所言,把联想和华为做比较不公平。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2月31日公布,受智能手机销售强劲增长提振,2015年全年收入较前一年增加35.3%,至人民币3900亿元。“华为轮值CEO郭平在公开信中对员工表示,华为2015年利润和现金流强劲增长。他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依照华为2014年9.7%%的净利润率估算,华为2015年的净利润为377.6亿元人民币,而联想集团呢?
2015年第三财季亏损3.08亿美元,整个财年即使扭亏为盈,也很难出现大奇迹;而联想集团历史上,利润最高的年份,其净利润总额,也不过是华为2015年预估利润的20%。
依照华为的利润水平和技术驱动能力、市场的超高增速,如果它是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甚至两千亿美元,达到联想集团的10—20倍并不为过。
所以,把联想和华为做比较不公平。
可是,十年前双方进行比较的话,杨元庆又会怎么说呢?
十年前,2005财年,华为营业额59.82亿美元,利润6.81亿美元;联想集团2004财年营业额225.55亿美元,税前利润11.28亿美元;收购IBM后进行整合的2005财年,营业额为1035.51亿美元,税前利润6.59亿美元。
为什么仅仅十年时间,一个被认为是“帝国”的联想集团就衰落成了与华为比不公平的公司?
谁造成了“帝国的崩溃”呢?
难道是2009年“复辟”挽狂澜于既倒的柳传志?
【伍】杨元庆配得上那么高的薪酬吗?
杨元庆已经蝉联好几年的中国“第一高薪CEO”了。
根据“2015年福布斯中资港股CEO薪酬榜”统计,杨元庆在2014年的总薪酬是11896亿港元,排名中国第一;联想集团公告则显示,杨元庆2015财年的报酬为1944万美元。在2012、2013两个财年,杨元庆的报酬都超过了2000万美元。
2015年福布斯中资港股CEO薪酬榜
杨元庆历年年薪(单位:美元)
2000万美元,意味着杨元庆的报酬,超过了世界上99.9%的CEO,在世界500强中也属于顶级水平。即使以近期税前利润最高的2013财年计算,杨元庆的2151.5万美元报酬,也可占到税前利润总额10.05亿美元的2.14%,在净利润中的占比甚至达到了2.63%。
作为对照,腾讯CEO马化腾本财年报酬为2755万港元,而腾讯2015财年利润,应在280亿港元左右,马化腾的薪资,约为腾讯总利润的1‰。
腾讯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市值是联想集团的近20倍,2015财年的利润更是联想集团所无法比拟的,而杨元庆的薪酬却是马化腾的5.5倍。
数字不会撒谎,但合不合理,应该由联想集团的投资者评判。
根据“同花顺”提供的新闻资讯,“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这位2015中国A股上市公司CEO薪酬榜以及中资港股CEO薪酬榜的双料冠军,却一边拿着1.19亿元的天价高薪,一边行着裁员之事……”
“市场人士认为,杨元庆一面向员工这样提出警告,一面仍享受着1.19亿人民币高居上市公司CEO榜首的年薪。身为联想CEO,杨元庆应该主动降薪,和员工共度难关。”
杨元庆做了什么?
联想集团的五大主要股东中,有三家联想控股作为最终控制人的公司,其他两家,一家是作为自然人的杨元庆,一家是杨元庆作为最终控制人的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
根据公开资料,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是一家设立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由杨元庆全资拥有的离岸公司。
根据联想集团公告,自2013年3月31日至2015年9月30日,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共减持1.972亿股,期间未有增持行为;期间杨元庆反复增持、减持后,大约增持了174万股。
也就是说,在2013年3月31日至2015年9月30日期间,杨元庆总计减持了约1.955亿股联想股票,即使以8港元均价计算,杨元庆也减持了大约16亿港元联想股票,减持比例接近2%。
一位坚定看好公司未来的CEO,联想集团的“主要股东”,会如此看空自己实际控制的公司吗?
如果说,杨元庆的减持跟乐视贾跃亭的理由相同,试图以减持资金投入到公司扩张中,人们尚可理解;但杨元庆的减持意图是什么?
【陆】杨元庆带出了什么队伍?
柳传志的管理三部曲叫作: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建班子的事,柳传志已经为杨元庆干了;定战略的事,素来不是杨元庆的长项,杨元庆在联想15年来所定战略,由结果进行推导的话,已经被时间检验为全部失败。不错,就是全部失败,全部,全部,全部。所以,“定战略”我们也无须讨论。
我们且看杨元庆的联想15年,究竟带出了一支什么队伍?
熟悉联想的人都知道,联想的官僚体系有多么庞杂。这也是联想集团多年来遭受诟病的主因之一。
联想集团经历过多次裁员,动辄上万人。这样的裁员,一方面说明联想集团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也说明联想集团长期处于冗员状态。联想集团全球有约6万名员工,2015年8月13日新一轮裁员3200人。
每年都会有联想集团副总裁以上级别高管离职。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乔健2012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联想集团高管离职率低于行业水平。这或许是事实。但我们可以看看,联想集团历史上五次影响重大的离职,都是些什么人:
联想集团CEO斯蒂芬·沃德,2005年12月辞职。
2007年5月23日晚,最后一次解说完联想集团(0992.HK)财报,马雪征宣布她将从联想集团CFO的位置上离职。
联想集团CEO威廉·阿梅里奥,2009年2月5日,被宣布将在担任公司顾问至当年9月后离职。
2011年10月11日,联想集团确认高级副总裁陈绍鹏离职,并发表声明。
2015年6月1日,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及摩托罗拉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军被宣布离职。原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旭东将接替刘军的岗位。
斯蒂芬·沃德和威廉·阿梅里奥,是“当时的CEO”,他们不是“联想大家庭”成员,其离职是一种职业化选择;马雪征的离职,或许更接近于其内心选择。
但陈绍鹏与刘军呢?
在联想集团的发展史上,陈绍鹏和刘军都属肱股之臣,甚至被柳传志认为是杨元庆的接班人选;尤其是刘军,柳传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他的喜爱。
柳传志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回忆说,刘军1993年加入联想,从底层一步步成长为管理层,柳传志特别地强调,培养一员大将需要经过很多磨难,而联想正是靠着这些历经磨难的大将,一步步成长到今天。
这也不是刘军的第一次离职。2005年4月1日,刘军出任联想中国的COO,重回前台。阿梅里奥继任联想集团CEO后,刘军曾被迫去美国给自己“充电”——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参加高级经理人培训课程。
2007年10月26日,联想集团宣布,任命刘军担任高级副总裁兼消费集团总裁,负责联想全球消费PC业务。阿梅里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表示祝贺。
“没有人知道此时刘军内心真实的感触。但是作为柳传志的一员大将,作为杨元庆事业上的臂膀,作为血统纯正的联想人,他得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新起点上,刘军挣扎着往前走,最终成为了联想集团的执行副总裁和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成为联想集团的“二当家”和杨元庆CEO位置的挑战者。
在联想集团内部,甚至在“联想大家庭”内部,刘军都被认为是联想集团的“储君”、杨元庆的接班人。
然后,我们都看到了,他离职了。
据报道,杨元庆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了这件事:“我希望能给这个团队,给这个业务带来更多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要从头开始,所以首先要从领导人开始,从调整一把手开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给这个团队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变革来得更彻底,更到位,更猛烈些。”
在联想集团的发展史上,最有希望挑战杨元庆位置的两个人,陈绍鹏、刘军都离奇地离职了。他们都曾为柳传志抱以厚望。他们的离职都发生在2009年“柳传志复辟”之后。
陈绍鹏已经在联想控股和佳沃集团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1月18日,刘军出任了肆拾玖坊(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开始了创业之旅。他们都不会再回去了。杨元庆的位置稳定了,他彻底断了柳传志为其“立储”的所有念想。
我们可以想象,柳传志的那一场复辟,到底在杨元庆内心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个话题,“商业人物”将会另文讨论。
今天,我们只想问一句:
杨元庆是联想集团合格的领导者吗?
或者说,杨元庆还有资格继续领导联想集团吗?
数字不会撒谎,杨元庆已经用了15年时间证明了一个真相。
真相是什么?
联想人,联想大家庭,柳传志,“联想局”的局中人和出局者,你们难道不比我们更清楚?
责任编辑:c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