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股灾之后,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成为热门话题。对此,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都经贸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康霖认为,当前更需要充实监管力量和水平,而不能简单地在机构撤并上做文章。
他是11月29日在“第三届金融风险高层论坛暨《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上发表上述意见的。该发布会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承办。
《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15)》蓝皮书共包括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全球资本市场,货币国际化,天使投资、量化投资,股权衍生品投资,以及大类金融资产配置等七个领域的重要问题。重点关注上述领域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防控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何德旭表示,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市场调整,商业银行坏账率提高,资本市场创新深化,以及金融体系改革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风险。并且由于各个风险具有跨界性的特征,所以跨界传染的金融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安全里面的严峻挑战。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欧洲债务问题,以及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金融风险,也都会对我们金融安全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他认为,从近期来看,有几个金融风险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由国内外金融风险叠加所引发的、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对外围经济体和金融产生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个是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或者混业经营,这也是一个潜在的金融风险。“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金融各子行业的风险,应该说都是可知的、可测的,可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商业银行表外资产大规模扩张,以及跨界经营的一些趋势,都会使这个金融风险更加隐蔽,甚至不可预测。”何德旭说。
此外,何德旭还表示,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金融风险。还有房地产市场的动荡,房地产业将商业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部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有地方政府债务这样的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相邻的复杂性,这样的市场变化也会对金融风险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对于金融风险,曾康霖认为,要先知先觉,不要后知后觉,要未发先知,不要事后方知。
如何做到对金融风险先知先觉?曾康霖认为至少要三个条件。第一就是要说真话、讲实情。第二是要运用先进的工具,比如说像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第三是要有自由讨论的气氛。
对于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曾康霖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只是问题导向,应当有目标导向。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总体来说力量不够,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的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队伍有待充实,我认为这是当前很重要的矛盾。而不能简单地在机构撤并上做文章。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