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资委处获悉,国资委正推动设立1至3只中央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以拓宽央企投资渠道,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一方面,加强央企在科技创新方面资金和技术的结合,激励央企运用新机制加大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将鼓励央企投资、并购具有前景的创新型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家首次在国资委层面设立央企创新母基金,促进央企实施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战略,下一步将研究并提出“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企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方案。
“通过设立基金,国家也在不断探索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市场化的有益路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国家层面创新母基金的建立,能够为央企设立内部专项基金提供配套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速率。在他看来,核心领域和关键行业,特别是对经济效益带动力大、科技容易形成产业链条并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一定竞争力的行业,比如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将有望优先获得创新基金支持。
与此同时,国资委还在继续鼓励央企内部设立专项基金,积极促进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14年年底,由央企发起设立和参与有关创新的基金达57只,主要用于孵化和培育内外部高新科技企业,未来央企科技创新资金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除了资本层面,目前国资委还通过考核来为央企科技创新“铺路”。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资委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现有的针对科技创新的考核指标体系,继续对考核期内获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给予年度加分和奖励,加强对科研型企业开展重大共性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的引导,研究促进工业类企业和部分服务类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考核政策等。
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研发投入由2006年的70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88亿元。此外,近年来央企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13年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内研发机构2508个,境外研发机构55个。国内研发机构中,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25%。
一位国企内部人士对记者坦言,用机制和资金共同鼓励科技创新,实际上是国企发展和下一步改革的一个关键部分。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大多数仍处于二次创新,在一些核心关键领域仍处短板。比如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包括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科技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央企留不住高科技人才。
李锦告诉记者,国际竞争相较国内而言更加激烈和严峻,随着我国国企特别是央企走向国际舞台,很多企业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够应对。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和央企调整结构相结合,来引导和构建企业发展方向,并积极构建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和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