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向外界释放了不会走大水漫灌老路的讯号。在8日全天和9日上午召开的2015年工作会议上,央行表示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会议的另一大看点是,央行提出2015年要“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相较以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措辞显得更为有力。
分析人士认为,结构性的措施在2015年甚至“十三五”时期仍将为央行所采用。而在就业压力总体不大的背景下,防控风险成为决策层更为关注的问题。
结构性措施仍未退出
会议指出,2015年央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2015年的十一大工作任务中,又指出要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这意味着,2015年央行将继续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的同时,继续采取一些结构化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如已在2014年实施的“定向降准”、SLF、MLF、PSL等,甚至是已被市场预期的、期限更长的LLF。
央行于去年11月底降息前,市面上曾经流行“央妈看跌期权”,即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稳增长央行会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一位省会城市央行研究处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央行就上次降息的表态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此次工作会议又提出流动性整体水平要合理充裕,继续实施定向调控,这就意味着‘央妈看跌期权’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用货币刺激总需求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应该将增量资金配置到朝阳产业,从供给上做文章。”
结构性的货币政策也伴随着争议,有市场人士认为“定向调控很难真正做到定向”、“结构性的政策不透明,造成市场预期紊乱”。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国家金融研究院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主任周皓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在财税改革还未到位的大背景下,央行不得不承担起调结构的重任。2014年政治局会议已经通过了财税改革的总体方案,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未来财税政策有望在调结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届时央行就能从调结构中解脱出来,重拾老本行,对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进行预调微调。”
央行自身也承认,长期采用结构性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会有副作用。《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中长期看,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
防风险重要性提升
会议在部署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时指出“采取综合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比2014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不发生”的措辞显得更有分量。
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表示:“我个人认为,防风险目前已经在高层决策中占有相当重的权重。就业问题也事关社会稳定,但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就业总体问题不大,因而防风险就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此言不虚。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消息显示,2014年11月3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听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情况汇报,并提请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
发布在中国政府网的《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显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稳中有险、稳中有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包括货币总量不小、企业杠杆率过高、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部分影子银行扩张过快等。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防风险在货币政策中的考量应该越来越重。如果过度放水,进一步推升杠杆率,容易催生系统性风险;但如果政策收得过紧,导致信用收缩,也容易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也不利于房地产调控的平稳、可控。”
某地级市分管金融的负责人认为:“为什么提出‘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过去地方出险、中央买单的模式将一去不返了。2011年温州发生区域性金融风波时,曾就‘掏钱’还是通过改革‘建机制’有过争论,最终选择了走改革这条路,央行牵头制定了温州金融改革的总体方案。既然中央不打算买单,预防工作就更加重要。”
货币政策之外,此次央行工作会议还透露出重要信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今年存款保险制度或将“落地”。中国银行业多了一道安全网,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将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记者 高翔 ○编辑 枫林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