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企业的企业家”
1918年,经叔平出身在一个富商家庭,其父经易门在上海开有纱厂。不过,经叔平早年的志向却是当一名新闻记者,1934-1939年,经叔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新闻系,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是经叔平高两级的学长。然而,毕业后,经叔平并未投身新闻界,而是先是在其父任董事长的新中实业厂当副经理,后来又担任了上海华明烟厂的副经理、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公私合营的上海华成烟草公司总经理,后来又被任命为上海卷烟联合生产销售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
1949年解放后,各地在旧中国同业公会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工商联,取“工商业者联合起来”之意。旧社会的同业公会以及商会,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与政府交涉,两者的利益甚至尖锐对立。但工商联在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协助党和政府“团结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任务。”后来工商联的“三性”: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其中“统战性”即由此而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对经过改造后的原工商业者做“统战工作”几乎成了工商联的惟一职能。
1952年,全国各地相继组建工商联,出任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的经叔平分管税收募债。有一年,中央派给上海的公债数字很大,超出了工商界的承受力,经叔平向上海市政府作了汇报。上海市政府派他赴京反映情况,经叔平的精明睿智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给薄一波等中央财政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国工商联首任主任委员陈叔通对他大为赏识,1956年请经叔平到北京工作,次年,经叔平赴京就职,举家北迁。
在工商联内部,像荣毅仁、经叔平这样的前工商业主被叫做“没有企业的企业家”、“没有资本的资本家”。即便如此,这些“原工商业者”也没能躲过接踵而来的政治风暴。
1966年全国工商联包括荣毅仁、胡子昂等所有的人都挂牌上街扫街,经叔平则被下放到了湖北沙洋的干校。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叔平练就了一手好农活:平地、挑水、种菜,都成了他的拿手好戏。人民政协报的记者采访经叔平,他忆及此,还连说“有意思,有意思。”
但经叔平当时是否已安心就此终身务农?经叔平自己也讲了一个故事,在沙洋劳动期间,他的小儿子到干校探亲时问父亲“你是不是要一辈子就在这里了?”经叔平的回答出乎儿子的预料“不会,可能还要回北京的。”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