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50亿元的销售额,标志着天猫和淘宝再次创造了消费奇迹,也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消费时点。“双11”狂购的背后,“造节”到底透支了什么?“脉冲式”消费,快递和商家能否承受这种“心动过速”?
对电商来说,“双11”的狂欢已经结束;对快递公司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国家邮政局12日发布监测信息,今年“双11”当天所有电商产生订单快递包裹约1.8亿件。全天各快递企业共处理6000多万件快递,是去年“双11”最高峰3500万件的1.7倍,达到今年快递日均处理量的2倍以上。
透支快递运力?
部分区域包裹数量监测已出现红色预警,快递企业感觉压力较大
来自菜鸟网络的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和淘宝“双11”共产生快递包裹1.52亿件,平均每分钟产生10万个。12日当天,已有全国各地的网友晒单,展示收到的包裹。
随着“双11”包裹订单不断产生、发出,菜鸟网络预警信息平台上,多地开始飘红。红色预警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经济较发达区域。包裹吞吐量排名前五的省市是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北京。
受天气影响,东南、东北及西北地区部分城市运输、派件难度加大。台风“海燕”过境,广西、广东、海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地区均受影响,部分地区暴雨成灾,运输环境较为恶劣。东北当前处于雨雪天气,物流发运速度较慢,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发货量受影响。甘肃部分城市出现入冬以来最强沙尘天气,沙尘弥漫给干线运输造成压力。
申通快递公司企划部总监沈涛介绍,今年“双11”当日,申通在淘宝和天猫平台获得的订单数为1550万,较去年847万单增长近一倍。
韵达快递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11日21时,“双11”当天,韵达快递全网络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而去年同期的业务量是520万件。
此前,为迎接“双11”挑战,国内主要快递企业投资新建、改造分拨中心300余个,新增干线班车2500辆,新增航空日均运力800吨,同时还增加了国内各区域间的铁路运力。
沈涛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申通的分拣、转运工作运转正常,未出现爆仓的情况。但他也表示,以申通平时日均400万—500万单的订单数,“双11”期间的工作量还是让公司压力较大。
透支消费能力?
需求集中释放,节后订单骤降,销售奇迹附带高退货率
“电商一轮轮的秒杀带来了新鲜和刺激,与那么多网友一起抢购,享受的是大家同在的乐趣。”一位消费者说,周围的人都在这一天参与网购,不参与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
专家表示,“双11”给一些孤寂的人提供了一个以消费为仪式来追求群体归属感的平台,购物狂欢是这个群体宣泄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但是,犹如狂欢的“醉饮”,过程固然美妙,却也不得不面对“空虚寂寞冷”的后遗症。人造购物节是否会对消费形成“透支效应”?
“一到‘双11’就觉得百爪挠心,不买觉得没占到便宜吃亏了,真买回来又发现一大半都不合适,闲置两年只能扔掉。”上海白领朱霞说出了众多血拼族的心声。
电商“双11”大战的透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环比下滑超过17%。记者参考近4年数据发现,尽管每年一季度网购数据环比都有微增或者微减,但是如此大幅下降还是第一次。而众所周知,2012年“双11”天猫拿下了191亿元的成绩。所以,某种程度上,“双11”奇迹与其说是创造了需求,不如说是转移了需求。
亿邦动力网总编辑贾鹏雷认为,消费集中释放,店家在“双11”之后订单骤降,这在零售业上也不是个好现象。
艾瑞数据显示,随着市场规模扩大,2008年开始,网络购物的增速渐趋放缓,从2009年以前的超过100%,到2012年已降至不到70%。而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网购增速已不到35%。在此背景下,通过促销抢占市场份额成了电商平台的必然选择。
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2012年“双11”销售奇迹也附带了极高的退货率,其中杰克琼斯退货率接近20%,全友家居的退货率甚至超过36%。
专家指出,较高的退货率背后,既有消费者冲动购买的原因,也有产品质量的原因。业界预计,今年“双11”的退货率可能超过去年。
透支商家信誉?
网店价格欺诈、宣传不实引发投诉,专家提醒消费者保留证据
低价本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本来没有的消费需求也会被拉动起来。但由于管理和服务的滞后,网购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服务的承诺兑现,将极大考验着网购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去年11月,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共接到电子商务投诉8160起,其中约54.3%的投诉来自于“双11”期间购物问题。
导致消费者投诉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品牌促销的主旋律仍是清理库存,在商品质量和包装等方面难与消费者期待相匹配。一些电商网站价格虚高,存在折扣猫腻,引发众多消费者不满。
此外,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说,网络购物中,广告的作用比以往更大。在传统购物体验中,消费者可以看到商品实物,根据自身的经验判断其用途。而在网购中,没有实物,决定消费的因素变成了网页上的商品介绍、其他消费者的主观感受,绚丽的广告很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专家认为,面对已经上升为重要销售渠道的网购,有关部门和网购平台企业有义务对消费者做有针对性的消费提示,与对传统渠道一样,打击网络卖家价格欺诈、宣传不实等行为。
莫岱青提醒消费者注意维权。她说,网购下单最好保留下单截图、与卖家聊天记录等相关截图,并且保留相关支付信息、订单确认信息,以便出现购物纠纷时有效维权。
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于网购维权新增了“7日无理由退货”等条款,对网购等非现场购物信息披露、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责任等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为日后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说。
专家指出,应对频发的网购侵权现象,需要改进工商部门和消协的工作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希望工商部门与电信部门合作,一旦发现虚假信息,立即锁定卖家的IP地址。只有让不良商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才能形成监管威慑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