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不清晰 盲目扩张规模 被房地产“绑架”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京津冀苏等地采访发现,我国现有孵化器在快速发展中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孵化器越来越像工业园。很多孵化器迫于运营压力,大量招入与起初定位不相干的企业,或直接引进成熟期、规模化企业。目前我国一些孵化器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政府追求规模政绩等问题。如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招商、创收、创税等,盲目扩大孵化器规模。”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发展进入快车道
自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孵化器约有900家,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在国内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
记者走访了解到,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11年,由大学科技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组成的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00家。在天津滨海新区,累计认定孵化器达25家,今年还有9家孵化器新投入使用。河北省今年组织“科技企业孵化器环境与能力建设培训班”,省内环首都绿色经济圈5个孵化园区正在建设。江苏省孵化器数量增长迅猛,截至去年省级以上孵化器达188个,国家级孵化器37个。
孵化器投资主体也出现了新变化。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国民营孵化器数量显著增加,一批知名民企投资孵化机构,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联想的“联想之星”等。根据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
孵化器快速增加形成了科技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孵化毕业的企业超过3000家,企业毕业时平均收入超过1000万元;国家级孵化器的企业存活率超过80%。
逐步暴露三大问题
孵化器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我国现有孵化器的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三大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急于创收创税的心态导致孵化器引进企业求大求强,对初创企业重视不足。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名誉理事长王荣认为,国内一些孵化器管理混乱,孵化器内很多企业不适合也不应该纳入孵化器。科技部火炬中心产业集群处处长张峰海也认为,一些地区的孵化器规模非常大,孵化面积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但核心孵化能力不强。
二是孵化园区变收租者,无力提供更多服务。
记者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地方政府主导还是企业投资建设的孵化园区,靠“房东经济”维持成为普遍现象。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中国目前孵化器的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的占41%。
记者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一家企业开办的孵化器了解到,入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电子信息领域,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的办公场所房租低于周边市场价格,为一天1.2元/平方米,物业费每月1.2元/平方米,水电费按照商业标准收取。该孵化器总经理说,很多企业对于孵化器完善公共技术平台有实际的需求,迫切希望购买高级检测设备用于科研开发,但目前最常用的一台手机检测设备就要几十万元,而孵化器能力有限,政府也没有补贴。
在该孵化器走访时,记者听到一家企业反映,他们2010年入驻该孵化器后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融资、市场、人才方面的服务,完全处于“散养”状态。
三是探索新运作模式需突破机制障碍。
由于投资初创期企业的风险本身较高,再加上大部分孵化器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投资眼光和经验,投资血本无归的案例时有发生。有的孵化器一方面要为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另一方面又要对在孵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承担着双重责任,压力较大。
中部某省一家孵化器负责人就因涉足创业投资而头疼不已,因为对在孵企业的不慎投资,该孵化器成为了法院的常客。“投资初期,我们对被投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大部分被投资企业都拥有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但现代科技发展太快,很多原本看上去非常先进的技术几年后被迅速淘汰,企业的立足之本受到冲击。资金链断了,企业卷铺盖走人,而我们作为股东和事业单位,就成为了法院发送传票的对象。”该孵化器负责人说。
被房地产“绑架”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不少省市出现了以孵化器或企业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工业地产项目。一些入驻企业迅速将房产作为投资品转手售卖,导致许多总部基地空置率上升,有的孵化器甚至被称作“鬼城”。
一位企业主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
走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家鼓励孵化器的发展,很多开发商蜂拥而上,多个省市不断上马动辄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基地,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这些拿地的开发商并不一定懂得工业地产开发,只是用这种手法变相囤积土地。这两年,孵化器的数量虽然稳定增加,但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另外,尽管很多地方扶持孵化器口号喊得积极,但很多政策却落不到实处,尤其是一旦涉及本就拮据的地方财政,地方政府更是“干打雷不下雨”。
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科技谷2006年成立,总规划占地4600亩,除了道路、绿化、公建等商住配套;其中商住用地占了1/3,总面积达到1400亩,科研用地1500亩。中科廊坊科技谷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会霞说,科技谷已招进了很多项目,但开工还不到10家,主要是部分村庄的拆迁至今没有谈妥,道路、热力等跟不上。
徐会霞说,当时廊坊市承诺,从第一个入园项目开始缴税的5年内,将地方税留成部分返还给科技谷作为奖励资金,但至今没有兑现。廊坊开发区的一家民营企业看好科技谷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至8亿元建设18万平方米的LO FT企业办公场所。但是由于政府承诺没有兑现,企业招商情况目前很不理想,2011年6月开工至今,所有的项目都处于洽谈阶段,还没有一家确定入驻。
专家:理顺发展矛盾还须过四道关
针对我国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的多位孵化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和专家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理顺矛盾,重点扶持中小初创科技型企业群体,助推我国自主创新进程。
一是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孵化器领域。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孵化器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运营模式:一是完全事业型孵化器的运营模式,由政府、事业单位投资,对孵化器的管理采取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二是事业企业型的运营模式,由政府、事业单位投资,孵化器的日常管理按照企业化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三是企业型孵化器,此类孵化器是企业法人,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记者在京津冀苏等省市了解到,目前政府与事业单位投资运作的孵化器数量正不断下降,民间资本正积极进入孵化器领域,企业型孵化器大幅增加。如北京中关村各类孵化器中,完全企业化运作约占53%,政府引导的企业化运作约占39%,事业制运作约占8%。
但记者同时发现,目前各省市孵化器的投资者仍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企业孵化器被视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造成很多企业孵化器资金短缺,特别是运行资金严重不足。
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说,由政府几乎完全主导的孵化器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今后还需要引入更多民间资本,打造新型的商业模式。
二是引导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
记者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走访发现,经济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集中了大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但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孵化器仍存在资源型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服务水平相对发达地区较低,导致地区创新力不足,另一方面地区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吸引力较差,创业者不愿意入驻孵化器,孵化器发展缓慢。
据北京清科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北京地区风险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遥遥领先,分别占全国25.7%和28.1%,江苏获得45起投资,而湖北、四川、陕西、重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总共只有14起投资。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表示,在“新36条”出台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孵化器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企业化投资和运营为主流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用政策优惠和扶持、民间资本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孵化器发展。
三是提升投融资、创业导师、拓展产业链等专业能力。
专家表示,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都属于民营,原有资本非常有限。但把想法、创意转化成技术成果和产品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即使已经研发生产出产品,市场推广也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且产品的进一步研发、中试、产业化、市场推广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向银行贷款可抵押的资产少或几乎没有,融资渠道困难。孵化器应着重帮助在孵企业克服资金的短缺瓶颈,为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
河北博为电气总经理刘清斌说,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来源广、知识层面差别大,经常遭遇经营管理落后、股权结构不优化、人才稳定性差、市场形势误判等的内部问题,需要相应的组织提供诸如战略管理咨询、M BA商业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目前,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一般是盈利或半盈利的民营公司,但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孵化器企业迫切需要这些导师服务。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北京中关村,有一批科技孵化器按照公司化方式运营,为企业提供办公和生产场地、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同时参与对孵化器内企业的股权投资。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该孵化器总经理朱强介绍,除提供办公和生产场地之外,汇龙森建设生物技术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和中试工艺研究平台等平台,为初创期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要完成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使命,孵化器原有的孵化服务水平、意识和责任都需要大幅提升,更专业、更深入地了解产业、企业和市场。不仅要求原有的政策、物业服务,更需要为在孵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创业导师服务和金融服务,加大投入提升孵化服务能力。
四是确定自身定位和差异化成长方向。
多位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均表示,美国、以色列的孵化器机制非常值得学习。美国孵化器协会原主席蒂娜·阿德金斯介绍,美国目前各类孵化器1200多家,在孵企业4万多家,运行良好的孵化器的首要特征就是有非常明确的使命,明白为谁服务,为什么这样做,如何这样做,为此孵化器对客户的选择非常仔细。孵化器在上游帮助企业找到未来资金的提供方,在下游帮助企业找到未来客户。
据介绍,和中国的孵化器相比,美国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孵化器容纳的在孵企业数量在70家以下。以色列工贸和劳动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科技孵化器项目负责人约斯·斯摩格也表示,目前以色列平均每家孵化器只负责8个项目。因为创业导师咨询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保证一个创业导师负责3至5家企业,是比较合适的比例。
专家表示,相当一部分政府或企业开办的孵化器仍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为企业提供房租极为低廉的办公环境和设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部分非盈利化孵化器应具备公益化、市场化二者结合的模式,以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托,打造专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孵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邓华宁、王民、孙洪磊、任峰采写)
责任编辑:cpr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