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强调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明年的货币政策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稳中求进,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他认为,在2011年的政策基调里,货币政策中“稳健”的含义更多强调“偏紧”,而2012年货币政策“稳健”的含义可能更多强调回到“常态化”的环境中,“求进”就是要促进金融转型以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突出强调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 “稳中求进”,你怎么看待这个总基调?
巴曙松:所说的“稳”,通常只有在经济回落的通道中,才会产生转型的内生动力和改革共识,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也容易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包括利率、汇率的调整,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整。
而“稳中求进”的“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靠内需。
“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消费真正激发起来的话,就能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2012年可以视为中国经济从高速成长期转换到中速成长期的转折年。我国未来GDP和CPI的组合将由 “10+2”时代进入“8+4”时代,即8%左右的GDP增长和4%左右的CPI增速,而不是以前10%的GDP和2%的CPI增速组合。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你怎么看待明年的货币政策基调?
巴曙松:2011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配合了整个宏观政策目标:总量方面,通过信贷紧缩,货币投放增速减缓,实现信贷增长平稳回落;从结构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减少对房地产信贷投放等融资限制手段,对局部资产泡沫进行约束。在2011年的政策基调里,货币政策中“稳健”的含义更多强调“偏紧”。目前来看物价回落,这为2012年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条件。
2012年的货币政策的 “稳健”更多强调的是回到“常态化”的环境中,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中国明年货币政策基调与今年相比是比较一致的。同时,由于中国今年财政支出状况较好,能够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推动明年“调结构”这样一个总体的政策基调。
中国经济时报:刚才谈到货币政策要促进经济转型,而金融结构也正在转型,如何把握金融转型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
巴曙松: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无疑需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中,金融结构也要转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升级是重要的内容,中国经济正在从依赖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均衡的集约式发展,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而现有的银行融资体系习惯于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企业往往需要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而且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2011年表现更为明显。所以,亟须金融转型。
为服务于经济转型,金融要转向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体系,信贷结构比例要合理化,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要继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要利用资本市场汇集流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分散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助推经济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你怎么解读?
巴曙松:“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2008年和2010年都是这样的提法,人民币汇率取决于外贸形势、贸易顺差等,由于欧债危机恶化,明年外贸形势会继续恶化,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才能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目前来看,12月16日人民币开盘汇率较前日收盘大涨超过400点至6.3317,成为2005年结束与美元挂钩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交易员反映部分大型银行大量推出美元卖盘,显示当局维持汇率稳定的意愿,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体现。
此前人民币汇率连续12日现盘中跌停,贬值预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人民币的需求,外汇占款可能连续下降,从而可能会使央行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
会议中提到的 “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这种说法也是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看,利率市场化并不能简单地看作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浮动,而应当看作是金融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措施,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金融创新更为活跃,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率市场化推进仍然有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被动地依赖央行的利率政策来决定存贷款利率,缺乏根据风险收益确定资产价格的经验,目前也可以说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是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比较幼稚,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这需要继续加大利率市场化定价的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的规模,平稳减少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的比例,为未来推进利率并轨提供平稳的市场环境。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要更多运用利率等价格工具,重点完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特别是要重点完善基准利率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实业的发展,金融业应当怎样服务于实体经济?
巴曙松:金融业要服务于实业,这次金融危机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脱离了实业,造成了金融泡沫,目前来看,中国实体经济庞大,而金融业相对较小,金融业的发展还满足不了实体经济的要求,所以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提到金融业要服务于实业的发展。而且会议也首次提出来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增长才能平稳。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 “三农”的金融机构,你怎么看待这个提法?
巴曙松:这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重点提到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的金融门槛要降低,使更多的城市资金流入农村,来发展农村经济。目前看来,简单地将所有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可能更多的适应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对于落后地区来说,需要寻求适用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金融服务形式。
小额信贷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重要金融服务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金融政策限制、小额贷款运作的市场载体并不完善等;同时小额信贷自身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如单一的扶贫目标、低利率、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人才缺乏、缺乏可持续性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业务,要借鉴严格意义上的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对现有的小额信贷模式进行改进。这些改进大致包括:重点针对贫困农户提供贷款;给予小额信贷充分的利率浮动权限,这不仅可以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贴息的负担,也可以使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明年中国经济的外围环境并不乐观,这必然影响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这次会议中也突出强调要化解金融系统的风险,你怎么看?
巴曙松: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风险”,这要求金融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在外围环境来看,2012年2到4月份,是整个欧元区债务再融资非常密集的一个时间窗口,所以可能会形成另一轮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在2012年,一方面金融市场动荡,导致资本短期频繁流出流入,另一方面,欧美可能会重新注入流动性,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重演,也会导致资本流动频繁。
而国内金融环境中,也有一些潜在风险存在: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面临着内部经济结构转型;房地产市场回落,房地产信托问题有可能集中出现;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所谓影子银行体系快速成长,这里面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民间借贷利率高企,对金融稳定造成压力。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面临的管制较为宽松,近年来实现了爆炸性增长,这方面也存在监管盲区。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