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预见的出口增长乏力影响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引擎将转向国内
中国金融管理者及银行高层非常清楚地意识到金融行业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未来3年中,金融改革将会比过去3年在中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这并非是监管者的意愿而是无情的经济现实。在过去的20年,以美元计算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9%,2002到2008年出口年均增长27%。这样的增长原则上依赖于美国急速扩张的消费,但这一消费模式短期内不会迅速再现。
结果是中国会失去很大一部分曾在过去二十年驱使经济发展的持续生产力。短期来说,中国用大量的货币扩张来取代这一失去的生产力增长。但是在明年年底以后,即刺激计划用完以后要保持GDP增长8%的目标,中国将会以国内生产力增长源头的国内市场的改革取代之前出口方面的损失。
长远来看,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提高对国内很多仍然沉浸在国有低效氛围的服务业的管理;另一件是进行大规模的金融部门改革,改善资本配置从而增加每一笔投资创造的经济增长量。近几个月的发展毫无疑问地证明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者,已经看到这个机会并且正在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最近,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国内改革。他认为上海的国际化要“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中国的金融体系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提供融资并控制系统性的风险,但是在资本有效配置方面做的还不够。只要中国每年能保持出口增长20%,目前的资本配置就没问题,但这已经不会再发生了。”
换句话说,方星海似乎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看作是8年前中国加入WTO一样的事件。但是方星海和他的同事们很清楚这项任务的巨大难度—改革者将有一个机会来建立更有效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一个更多元化的专门的金融机构。上海金融中心计划在国内最主要的重点从国务院的决定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没有做出人民币可兑换的承诺,强调了诸如租赁公司、再保险以及私人理财经理等更专业的国内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计划增加外国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的能力—但是没有提到增加外国机构买家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
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及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大力支持下,发展中国尚显薄弱的资本市场已经启动。刘明康注意到银行股占中国金融总资产的95%,他认为这一比例过高,必须减少;他还意识到长期来说,除非银行面对其他资金提供者的强烈竞争的时候,银行改革计划才会有用。同时,周小川在他任央行行长的大部分时间尝试建立流动货币市场:在2006年建立一个短期的商业票据市场之后,去年又建立了一个中期的(3至5年)的债券市场,目前其发行量相当于由发改委运作的传统企业债市场的两倍。
其它将要进行的金融市场改革包括:在银监会的敦促下,主要银行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部门,可能预示着新批准小型银行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盼望已久的创业板,为小型私营企业创造另一个融资渠道;批准成立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银监会已经出台草案规则;农业用地按揭的试点,能够成为缺少资金的农村企业家的重要融资来源。
毫无疑问,金融部门改革的步伐很快,而且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更快。这些改革令人印象深刻,其具体措施将会逐渐落实,但另外一些可取的改革—特别是利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时间表的加速—却仍然在拖延。另一项非常明确不会进行的改革是增加外国企业投资并控股中国金融机构。
这样,有两件事变得非常清楚。首先,中国政策制定者知道出口不会在短期内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保持8%经济增长的目标下,他们因此不得不寻求国内生产力增长的来源,而且除非金融体系能更为有效,否则这些来源都是无法得到的。其次,包括周小川和刘明康在内的金融监管者通过管理历经了全球金融风波而几乎没有受到伤害的金融系统获得了巨大的信任。他们现在正在深入地推进决定性的金融改革。没有人能保证结果如何,但这种趋势则是鼓舞人心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