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作为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统计数据,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今近乎妇孺皆知。然而,CPI数据是怎样得出的,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与许多人感受不一样,很多人并不太清楚。新华社记者随同价格采集人员深入一线,实地了解CPI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特殊顾客”长年累月实地收集一笔笔价格数据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上的一家牛肉拉面饭馆日前来了一位“特殊顾客”。
她先看了看入口处悬挂的价格标识牌,大碗牛肉拉面5元一碗,又向老板确认了大碗牛肉面现在的确卖这个价,便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个类似智能手机的东西,输入了一番后离去。
这位“特殊顾客”是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的采价员梁昕,她正在为每月公布的CPI数据做价格采集工作。她手持的类似智能手机的东西是新装备的、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电子采价器,记录的每一笔价格、采价的每一个地点会如同发短信一样上报,这些数据经过审核后将上报国家统计局。
这家牛肉面馆她每月都要“光顾”。在她的价格采集工作中,牛肉拉面归类在食品类“在外用餐”中的“地方小吃”一项。
“兰州人的生活离不开牛肉拉面。从去年7月份开始,大碗牛肉拉面的价格由3块5涨到4块,到今年9月份涨到5块。”梁昕对牛肉拉面的价格变动了如指掌。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像梁昕这样的“特殊顾客”,全国共有约4000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约500个市(县),从6.3万个采价点中收集构成CPI的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
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采价员马丽娥每5天会准时出现在菜市场,记者全程随同她进行了一次采价。
上午9点半,马丽娥来到太原市康乐街集贸市场。一进市场,她就不断向摊主询问猪肉、菠菜、大葱、土豆等的价格,摊主们对这位常年只问价不买东西的“特殊顾客”早已熟识,有问有答。
记者发现,同样的食品她要向不同的销售摊位询问价格。比如菠菜有的摊位卖每公斤2.2元,有的2.4元,有的2.6元,但以2.4元居多,于是她记下的价格就是2.4元。在菜市场收集完49种鲜活农产品价格之后,她又前往北大街的一座大型综合超市采集包括老陈醋在内的144种日用商品的价格,一直忙活到中午。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