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竣工
■“十二五”期间,将缓解京津冀地区供水矛盾
|
■北控曹妃甸阿科凌5万吨/日大型海水淡化设备。通讯员 存良 摄 | |
□本报记者 红珊
通讯员 存良 春玲
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重点示范项目——北控曹妃甸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竣工。当日,竣工仪式在唐山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对于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并对外供水,缓解环渤海区域水资源短缺压力,保障京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淡水严重不足
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据水利部资料显示,环渤海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157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1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而京津冀三地,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不足300立方米,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在缺水形势更加严峻的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属世界重度缺水城市之一。
多年来,为缓解地表淡水不足的严峻局面,河北、北京市等地只能靠开采地下水来进行补充。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目前,华北地下水超采量已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且已经形成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一面是淡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一面是紧靠渤海的区位优势。如果能将海水淡化,这一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一技术难题能够解决吗?
其实,海水淡化产业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合计日产淡水量近5990万立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可解决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为此,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就对海水淡化发展进行了规划。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总规模已达66万吨/日,而且正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河北战略合作 海水淡化前景喜人
2010年,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唐山曹妃甸新区管委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建设唐山曹妃甸新区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曹妃甸新区建设超大型海水淡化基地项目,并计划通过曹妃甸新区华润电厂的电力和余热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2010年4月,由北控集团控股、联合唐山曹妃甸控股公司和挪威阿科凌公司共同出资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今年10月10日,这个被命名为“曹妃甸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的项目正式宣告竣工。
据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发改局局长朱越杰介绍,这个项目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纯商业化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也是首个中外合资的海水淡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3亿元,占地面积约33亩。该项目投产后,每日可产淡水5万吨,且水质将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据悉,这些淡化水将直接通过管网输送到北京,作为对北京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并将同时进入曹妃甸市政管网,供当地生产、生活使用。
另据了解,目前竣工的“曹妃甸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只是曹妃甸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的起步工程。“十二五”期间,曹妃甸海水淡化建设总能力将达到100万立方米/日以上。也就是说,其一年产出的淡水将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两年就能灌满一个白洋淀,不到5年就能灌满一个岗南水库。
从更长远的目标看,曹妃甸的海水淡化产能有望达到300万立方米/日。这一目标实现后,仅曹妃甸生产的淡水,不到一年就能灌满一个白洋淀,一年多就能灌满一个岗南水库。
淡化成本不断降低
“废水”可以全部回用
目前海水淡化所用的方法,主要有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和反渗透法。其中,反渗透法以其设备简单、易于维护和设备模块化等优点,逐步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海水淡化方法。曹妃甸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采用的也正是反渗透法。
反渗透法是一种膜分离淡化法,其原理是利用只允许溶剂透过、不允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分隔开,通过对海水一侧施加大于海水渗透压的外压,使海水中的纯水反渗透到淡水中,以增加淡水量。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反渗透法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以前生产1吨淡化海水需要耗电20度,现在只需要大约3.2度电,大大地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
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过程,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浓海水。这种浓海水会不会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呢?能不能进行有效利用并进入良性循环呢?
据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发改局局长朱越杰介绍,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形成的浓海水,其实也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全部实现回用。
朱越杰介绍说,曹妃甸近郊的三友集团、南堡盐场和大清河盐场绝对是最好、最方便的浓海水“消化利用平台”。部分浓海水通过管道送往三友集团直接用于化工生产,可以减少盐化工的原盐和淡水消耗,降低其生产成本。其余的浓海水输送至南堡盐场和大清河盐场晒盐,可有效地提高晒盐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目前,三友集团及南堡、大清河两盐场合计日接纳浓海水能力在100万吨以上,远期接纳规模可达400万吨以上,足以“吃掉”曹妃甸的全部浓海水。
给力曹妃甸工业发展
树起一个新的里程碑
事实上,曹妃甸的海水淡化产业,早在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起步阶段,就已成为明确的发展目标。按照《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曹妃甸应重点建设和培育钢铁、石化、电力三大循环经济型产业链。其中明确提出,依托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海水替代淡水、热能阶梯利用、灰渣综合利用为重点,构建清洁能源产业示范链,即形成“海水冷却发电—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盐化工”的循环经济体系。
同时,曹妃甸在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方面也具备了很多优势。首先,曹妃甸具备深海取水条件,海水淡化工程总体造价较低;其次,渤海湾近岸海域污染较为严重,而曹妃甸属清洁海域,水质明显优于渤海湾其他区域;第三,曹妃甸目前配套路网完备,水、电、热、污等基础设施条件齐全,可随时满足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和能源需要。
目前,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发改委海水淡化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浓海水处置利用、多方合作模式等一系列尝试,都为我国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及商业化运营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的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