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业产能过剩 部分企业铤而走险造假
近年来,化肥的质量问题由于直接关系粮食安全,在舆论界引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广东,肥业每有制假坑农现象发生,总能第一时间挑动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工商、质监和农业等有关部门对肥业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亦从来没有放松过。
不过,尽管不法厂商的违法成本被不断加码,仍然有一部分投机分子在行业内铤而走险,其造假的手法亦不断更新。南方日报记者近期在广东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小型肥料厂家和经销商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正在不断变着戏法和执法部门展开“游击战”,企图在市场上继续狠捞一把。这些肥业“假太郎”的存在,已经严重损害到国产化肥的整体声誉。
“过去,国产复合肥质量不稳定。”天禾农资总经理钟伯清一言概之,“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都主打进口肥,但近几年,随着国产化肥技术、质量的提升与稳定,我们逐渐加大经营撒可富等优质国内品牌。广东天禾始终坚持向农民供应信得过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仅2010年,天禾农资在广东销售的化肥就达153万吨,约占全省化肥需求量的20%,是广东农资供应的主渠道。
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国内市场基本由进口肥一统天下。近十年来,国家农资经营体制逐渐放松,国产肥才迅速崛起。广东的复肥企业,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取得长足进步的,企业最多时曾达到过300家。广东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以生产复混(合)肥为主业上市的公司——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广东肥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复肥厂家逐步缩减到100多家。然而,在年均200万—300万吨左右的市场需求量下,目前广东复肥产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早几年,肥业里边的假太郎,实际有很多是被进口肥逼上梁山的。”一位前惠州中联的高管日前对记者感慨道。
然而,一些省内的肥料大厂商却不这么看。福利龙公司总经理危敬权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提到,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搞技术升级,一些企业没有资金或者没有把资金放在这个工作上,自然要被淘汰。这样的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只好出歪招、打擦边球,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来的。
芭田公司的李海群经理亦直言,假冒进口肥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从质量到品牌完全造假,另一种是质量合格,明明是国产的却非要装成进口的,这两种行为都属于牟取不法利润。
市场竞争趋惨烈国内大企业带头转型
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前些年,国产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抢占2/3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价格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汇率和原材料价格的提高,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卷土重来的进口肥,将使得未来的肥业竞争回归惨烈。
为了将假太郎赶出流通市场,从去年开始,雅苒国际等一批国外肥料厂商,已开始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
“特许经销的模式在全省推开后,将彻底颠覆农资店卖进口肥没钱赚的局面,加上成本上涨等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内肥料品牌在市场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天禾农资公司配送网络部的罗旋彬经理表示。目前正在角逐加入雅苒特许经销网络的惠州农资老板郑伯洪亦认为,只会搞价格竞争的厂商迟早要被市场淘汰出局,国内的生产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提前进行转型升级。
“现在企业非常难做,形势很严峻。”日前,广东福利龙复合肥公司总经理危敬权对南方日报记者表达了这一感慨: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生产成本飙涨、人才紧缺、汇率上升等外部压力的交织影响,加上行业整体利润率太低、只有两三个点,一旦遭遇需求波动,情况就更不容乐观。
据农业部门反映,目前广东的复合肥基本上维持着大中小厂商并存发展的生产体系结构,而数量上以小企业为主。在芭田公司从事了多年市场研究工作的李海群认为,肥业要转型升级,企业的规模化很重要。“肥企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大企业间的竞争。”
据了解,2003年,芭田公司就在广东引入高塔造粒技术,率先吹响了广东复合肥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号角。随后,拉多美、福利龙、大众等省内企业亦闻风而动,开始投建高塔。
目前,雅苒、恩泰克等一批国外大品牌在国内流通领域的大动作,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内企业的注意。根据记者从广东省内多家肥料企业获得的消息,他们已经着手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加强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加大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投入,以期加快生产技术和销售模式的更新换代,迎接这场即将来临的正面博击。
住商肥料市场部负责人李剑认为,国内的肥业要转型升级,不妨重视以下两方面:一个是技术上的升级,另一个是在施肥方法的改进。
“如果广东能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等机制建设,让土地逐步集中到一些种植大户手上,发展出一大批真正的专业农民出来,这个问题或许能够迎刃而解。”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办公室总经理刘艺如是说。(记者 冯善书 实习生 柯倩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