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问
为何公开不细化
在公开“三公”经费数据的88家部门中,多数部门的“三公”经费都比较笼统,让人觉得“雾里看花”。对此,有观点认为,为了加强透明度,“三公”经费应该细化。但反方观点,认为“三公”经费本身确实“无法细化”,涉及到诸多繁杂的程序和流程及不同的统计方法。
马蔡琛: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比较笼统可以理解,毕竟,现有的政府统计体系无法支持细致的“三公”经费统计,“三公”经费统计的科目层次太低,要求数据细化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这一制度设计没有义务让所有人都看明白,如同笼统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但如有独立的会计师审计,就不该怀疑该笼统数据的可信度。
高鹏怀:公开透明不能完全做到,因为这已经涉及到国家机密的泄露。
四 问
与国外差别有多大
据专家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由来已久,而且非常成熟。政府花的每一笔钱只要不是涉及国家安全都要向社会公开。这就形成全民监督,政府的不必要开支就自然下降了。类似的这种做法对于中国来说很具有借鉴意义。
白智立:有很多国家在政务公开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和透明,例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从地方政府开始公开其相关信息,整个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由地方到中央逐渐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从财政预算的支出到相关的信息发布都很透明,甚至连公务员“去了哪个餐厅进行公务接待”、“点了什么酒”这样的细节都有交代,充分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进步。
蒋劲松:国外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没有形成这样一个“优良传统”,对于很多部门来说还是新的做法。要形成成熟的机制,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还是自上到下的方式更加适合,中央部门做出表率,那么地方政府也会上行下效,逐渐铺开。
高鹏怀:纵观国际,有监督的政府体制下预算支出是都要公开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议会监督,而且监督的专业性非常强。然而,在中国虽然行政上有审计署进行专业监督,但监督力度仍不够;行政之外有人大监督,但人大监督的专业性不强,人大代表中能够了解审计工作的最多只占到1/3。此外,对于政府的预算支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有无条件的调查权和质询权,但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公开,因为这在国外可能会被指为“政治秀”,毕竟真正的监督是有成效的、有目的的监督。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