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面对不断上升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成为最近几年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项重要选择。不过,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产业链建设等等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却使这种转移成为一种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东莞天时时装有限公司余红锋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已经把工厂一半的产能转移到江西。“主要是那边有留守劳动力,工资比这边低四分之一。但质量做不到这边这么好,还要下工夫派人去验收,也挺麻烦的。全部转移肯定不行,配套都在这边。”
在东南沿海的众多中小企业当中,余红锋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虽然从理论上看,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着显著的效果,但由于物流成本的存在和管理成本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形成的优势又被迅速抵消掉了。不仅如此,由于产业链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环境的匹配程度也不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风险高,而且不实惠。
“在东莞,工人工资和厂房的租金虽然高,但是我们的上下游企业都在这儿。更关键的是,这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哪怕工厂的机器只需要换一个螺丝钉,打个电话,就会有人在十几分钟内骑摩托车送来,这在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张卫东告诉记者,即便是已经转移的企业,大部分也是扩张型的转移和市场导向型的转移。他本人就在昆山投资建立了另一家更大规模的精密五金加工企业,主要看中的还是当地成熟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以及在投融资等服务业上的优势。
“企业不仅看中现实成本的降低,同样也看中隐性成本的降低。给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有时候比单纯的降低租金、降低工资更为重要。”东莞鸿仁五金电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圣武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