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罗宇凡、付航、袁军宝)在如今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机器仍在轰鸣,车辆仍在奔波。遍布于每条小巷里的工厂里繁忙劳作的身影,显示出中小企业并未如外界担忧的那样出现大面积倒闭。但几乎每家企业负责人都会向记者倾诉其生存空间的日渐狭窄。除了原材料成本上升、招工难、人民币升值这些老问题,今年上半年以来,资金链骤然紧绷和电荒加剧,更成了中小企业能否生存下去新的考验。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以制造和加工为主业的中小企业旧有盈利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转型升级的重重困难,面对产业转移的巨大挑战,面对转行投资的种种诱惑,如何理清继续发展的思路,成为众多中小企业面对的共同困惑。
转型:可望而不可即?
靠廉价劳动力攫取利润,靠资源消耗型生产扩大规模,靠代工、贴牌,廉价的出口来维系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日薄西山。走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可是,倒逼之下的转型,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却有一种无法承受之重。
“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转型,可是该往哪儿转,怎样转,拿什么转?……”在广东东莞和江苏昆山同时经营着两家五金模具加工厂的张卫东在谈到“转型升级”这个问题时显得十分无奈。
张卫东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这样的机械加工制造业而言,转型意味着购买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意味着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这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更需要优秀的人才,而这两样恰恰是众多中小企业难以单独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采购的先进车床大多是从日本和我国台湾进口的,一次性投入太高,虽然能把10个人的活减少到2个人干,但同时也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利润。”张卫东告诉记者,劳动力成本压力下的产业升级能够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却使企业的资金链条紧绷,从事多元化生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几乎被遏制。
顺德中小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谢驰说,有些企业也想转型升级,但有很多限制。比如企业在现在的生存环境下,谁敢乱投呢?企业家的心里也没有底。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何佐贤说,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然而中小企业恰恰缺乏这些要素,这使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部分中小企业反映,在对企业追加投资,特别是在新设备投入上有顾虑,因为,未来不一定能够产生效益,尤其是在一些产品周期短的行业里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生存的压力让中小企业看到必须转型,但面临的困惑又令他们难以实现转型的愿望。在资金、人才、规模、行业等方面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转型之路,怎样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转型变为下一步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实践,既需要提升转型升级的环境,又需要加强转型升级的引导。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