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水价是否应该上调的争论很是热烈。支持水价上调者搬出的理由,一种是说目前由于成本高而水价低,水厂普遍亏损,水价需要纠偏;另一个理由是:提高水价才能更好地保护日益稀少的水资源,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倡节约用水。
对于前一个理由,由于还没有见到公开的企业账本,不了解实情,笔者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对于后面那条理由,笔者却禁不住想说上几句。
浪费水的行为确实不少见,但普通的居民在家庭生活中并不会故意大手大脚地用水,绝大多数都是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家水龙头拧开的大小。
也许有人会拿数据说事:我们许多城市目前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发达城市的水平,有的地方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是德国人的3倍。我们真的比德国人还大方吗?
家庭主妇们最有发言权,她们说,如果菜场的小菜很“绿色”,只需冲洗一遍就能下锅,我们何必又洗又泡地折腾四五遍?如果空气好,灰尘少,那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天天洒扫除尘,让水表多走几个字?如果我们的衣服鞋帽能穿戴好几天也不脏,又何必天天打开洗衣机,而且还要调到耗水量大的“标准”档呢?
不可否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一些人确实把过去的某些节约好传统给弄丢了,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是有节水意识的,毕竟水费单子上标的是“真金白银”。而且近年来,环保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用得起的人也愿意主动为了地球的未来而节约水资源,这是以前极少的。那么,人均用水量仍然居高不下,就多少反映出居民用水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由于有这样的刚性特征,如果水价上涨过快,幅度过大,必然加重居民的生活负担。
家庭用水中,确实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向“惜水如金”进发,比如选用节水器具、洗澡由盆浴改淋浴等等;面对缺水的事实,价格杠杆也可以用,因为稀缺的资源从来就不应该是“廉价货”,水价可以进一步调整。但是,在推行这些措施的同时,我们不要忽视了水资源浪费现象背后的那些隐蔽性的、可能更深刻的原因。在政策的推行上,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水资源保护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投入,不发展绿色事业,那么调整水价产生的节水效应只能是一时的。在节水问题上,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深究。在推行措施时,要尽量避免让普通百姓“陪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