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高价猪肉频现 跳出“怪圈”靠什么
来源:国际商报 更新时间:2011/7/25 17:27:47   
>> 相关新闻链接
·糖价有点要“疯” ·麦考林、五洲海盛演绎商界“断背山”
·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基地落户江苏扬州 ·中国西北四省联合打造清真食品产业集群
·中国网民争当美国"地主" 2万美元团购1000平方米 ·万亿民间资金大放“高利贷” 利率已达银行18倍
·去年“蒜你狠”今年“蒜你贱” ·中药材是下一个大蒜?
·浙江6.6万家微企业产值和利润双降 处于生死边缘 ·中国寿险业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国务院日前出台五条措施以稳定肉价,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6月份我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成为物价上涨主要推手之一,引发社会热议。何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肉价频繁“蹦极”为哪般?如何跳出“猪周期”怪圈?

    周期减半助推肉价

    “虽然国务院发出了稳定肉价的强烈信号,但肉价要真正降下来还需时日,至少下半年仍会在目前的历史高位震荡”。16日,江西养猪大县上高县的养殖大户黎景阳说,作为鲜活农产品,从母猪产仔到肉猪出栏至少需要6个月。

    短时间内肉价“蹦极”令不少养殖户困惑。就在去年,因为肉价低迷,加之部分地区疫情蔓延,使许多养殖户弃养,导致今年猪肉价格大涨。在江西,去年一些县生猪出栏价最低时每斤只有4.6元,仅仅一年过后,目前就达到每斤10元,创历史新高。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先后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一个周期为6年左右。但课题组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济民说,2008年以来,这一周期已缩短为3年,且价格涨跌幅度更大,令人关注。

    在广东惠州市郊汝湖镇,养猪12年的钟光明已经历3次“猪周期”。1998年,他刚入行就赶上一个低谷,直到2004年才尝到波峰的甜头。但2006年,他又遇到一个低谷,差点破产。经过2008年肉价高峰之后,去年又是一个谷底,他出栏一头猪要亏一两百元。“养猪就像坐过山车。”在年出栏680万头的广东温氏集团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姚绘指着肉价曲线图说,新一轮上涨有个明显变化,即单边上涨。“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震荡并非中国独有。”王济民说,国外猪肉市场也是约5年一个周期,但像国内频繁“暴涨暴跌”的剧烈波动比较罕见。

    “逆调节”难题待解

    周期缩短、价格“蹦极”暴露了国内生猪产业的诸多“软肋”。同时,肉价监管出现“逆调节”现象,也亟待改善。

    一些养殖专家表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周期”振幅就会趋于平稳。而在国内,家庭散养等小规模生产仍占较大比例,每逢周期性价格震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

    规模化水平低带来的防疫困难,也是行业软肋,常常加剧肉价波动。

    陕西省武功县贾晁村养殖户贾松柱说,去年10月外来客商来收购生猪后,第2天就有8头猪不吃不喝,第3天就有40头猪出现同样症状。“疫病防控不是一家一户能做到的,政府应完善生猪防疫体系。”

    记者调研发现,肉价监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价,但监管中也出现“逆调节”现象,加剧了市场波动。

    目前肉价调控有一个特点,即政府总是在高价时介入,发放养殖和防疫补贴,扶持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肉价下跌;而到肉价跌回低谷时,一些地方又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又必然导致供应减少。

    中国畜牧协会副会长温志芬表示,这种“逆调节”的做法,对短期内平抑猪肉价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来看,则加剧了价格波动,陷入“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监管怪圈。

    凭借多年养猪经验,钟光明很清楚大跌之后必然会大涨,但为何明知减少存栏量是“亏本的买卖”还要减呢?钟光明道出了苦衷:去年肉价低时,卖一头猪就亏上百元,自己规模不够,又不能获得贷款,为了生存只能“割肉斩仓”。

    促产业升级打破怪圈

    在政府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五条政策措施后,市场立即作出反应。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最新监测,近日全国生猪收购价得到稳定,并呈微幅下降态势。

    价格调控只能稳定一时,从长远看,如何跳出肉价大起大落的“猪周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面对新一轮肉价波动,舆论应该理性看待,政府应吸取教训,更多地尊重市场规律,同时适度采取干预措施,进行科学调控。

    破解“猪周期”,根子还在促进产业升级。江西省畜牧局局长黄峰岩表示,在扩大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养殖的同时,今后国家应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要扶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用品牌引领畜牧业发展。

    广东东进农牧公司的发展模式引人关注。记者采访发现,这家拥有8000头母猪、年出栏16万头肉猪的公司,去年并未因肉价低迷而减量,反而新增了一条2000头母猪的生产线。其屠宰加工厂厂长郭新海说,我们做的是养殖、屠宰和加工“全产业链”,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猪价低的时候,屠宰加工有利可图,而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就靠养殖赚钱。“扶持措施不能只撒胡椒面,那等于奖励分散养殖,不利于市场稳定。”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钟新福建议,政府今后出台政策,应更多鼓励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养殖。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吴铁雄等专家认为,为治疗“产业软肋”,像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应向产业链倾斜,以奖代补,促进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市场供求和价格预期。(林艳兴)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