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有一句名言: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一定要知道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其实不仅仅是鸡蛋,在人们日常消费的其他方面,这句话也颇为适用。消费者在商场购买商品时,一般能够知道产品的品牌,但产品是在哪里生产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经由什么样的程序生产的,这些信息就无从得知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这些信息还缺少足够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生产企业没有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此类信息。
这似乎是一个普遍而且正常的现象,但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做出改变。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这些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了自己的“企业身份”,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并最终获得了竞争优势。
企业身份意识的觉醒
所谓“企业身份”,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个性,以及消费者对企业有怎样的预期,即他们到底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某个企业。由于这是外部观点,所以企业往往不太容易控制。企业身份和品牌有相同之处,但企业身份比品牌包含更多的信息。除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之外,企业身份还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原材料来源、在哪里生产、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劳动条件等要素。
企业身份所包含的那些要素之所以重要,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不能容忍自己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带有并传播细菌、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决定购买某个企业的产品时,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与这家企业相关的信息。消费者通过选择A企业而不是B企业的产品,来表达他们的一种态度,他们愿意支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比如说,热衷环保问题的消费者去超市买猪肉的时候,如果某个肉商告诉他,它们的猪是在加利福尼亚的某个农场养大的,平时只吃苹果和豆腐,而且这些猪没有受到过虐待,宰杀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特别大的痛苦,它是哪一天被屠宰的,在什么地方进行过冷藏等等,如果这些信息能够明白无误地传达给消费者,那么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可能性显然会更大。
消费者希望获得这类信息是当前正在出现的一个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消费者获取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以前,很少会有人对这类信息感兴趣。耐克生产的跑鞋,没有人知道它是在哪个厂生产出来的,也没有人在乎这一点;某家啤酒企业生产的啤酒,只要味道不错,颜色看起来也正常,消费者也不会询问或者质疑这个啤酒的生产过程。但是现在,所有这些背后的信息都可以获得,而且可以被迅速获得,比如说条形码就包涵了大量的产品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目前,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消费者对企业的身份越来越重视。比如说,这些地区的超市销售的肉类产品在被屠宰之前是否得到了人道主义的对待,这一点是要经过认证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基于这样的认证作出自己的购买决定。
企业身份的获取
有些企业总是先人一步,它们对消费者对企业身份的关注度增强这一趋势有了敏锐的洞察,于是它们主动把更多产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对自己良好的心理预期,从而获得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应该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才能建立起企业身份呢?以下两个方面的做法值得企业借鉴。
1.企业要尽量掌控产品的生产过程。
这一点对于初创企业来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初创企业往往资金有限,如果正好整个行业有多余的生产产能,那么,初创企业就会这样想:为什么不购买多余的生产能力而要花费自己有限的资金建设厂房呢?为什么不把建厂的钱用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呢?等以后资金充裕了再去建设厂房吧。有了这样的思路,初创企业多半会将生产过程外包。
就财务角度而言,这样的选择是合理的。而且从过去20到30年的全球制造业发展来看,将生产过程外包给成本更低的企业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只要能够保证质量,哪里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
选择将生产过程外包确实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但从建立企业身份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有其风险。因为它会导致企业对生产过程失去控制能力,比如说,像“血汗工厂”之类事件,就更容易发生在低成本的外包工厂。这样的事情一经发生就很难不被外界知晓,它对企业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