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很难在一个国际象棋教练和商业世界之间画上等号,但布鲁斯·潘道菲尼却在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间转换自如。
如今,布鲁斯·潘道菲尼——这个曾经将神童乔希·维茨金培养成国际象棋大师的著名教练,在为许多年轻棋手提供专业指导并在被誉为“国际象棋界圣经”的《国际象棋人生》杂志撰写专栏的同时,还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服务。这听起来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棋手出身的潘道菲尼如何在商业世界中游刃有余?难道棋盘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款曲暗通的幽秘小径?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棋盘上的对弈,还是现实中的博弈,最终决定胜负成败的不是所拥有的子力(即资源)的大小(多少),而是对子力(即资源)的战略性配置。
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拉斯克喜欢游历四方。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人在苦苦思索一个“拜占庭局面”(对弈双方都只剩下一个“王”和一个“兵”的局面),就匿名提出对弈的请求。年轻人并不知道坐在他对面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大师,傲气凌人,主动提出自己放弃子力最强的“后”来和拉斯克对弈。拉斯克不露声色地在领先一个“后”的情况下高明地“输掉”了几盘棋。随后,拉斯克提出,自己需要放弃“后”来赢得“额外空间”以取得最后胜利。这个年轻人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手,当自己落后一个“后”的时候节节胜利,当自己领先一个“后”的时候却一败涂地。
如果他懂得决定胜负的是对子力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就不会相信这所谓的“额外空间理论”了。子力是指棋子的实力价值,这取决于它的活动范围和控制的格数(区域)。对弈的一方仅仅在子力(或资源)上占优,这并不能确保其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相比,土地只及后者的五分之一,兵力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然而整体实力并不占优的秦国却横扫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公元1038年,西夏赵元昊称帝,对宋朝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如果单纯比较当时双方所辖土地、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夏根本不足以对宋朝构成威胁。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强”宋的大败亏输。
既然决定胜负的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而不是资源本身。那么,对不同的资源个体(棋子)来说,怎样的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呢?
当“马”这个棋子处于边线时,它的活动范围最多不会超过4个方格。如果它不幸陷入了角落,那么就毫无用处。相反,如果把它放到“中央区域”,那么,同样的一匹“马”,就可以威风凛凛地任意驰骋,向附近的8个方格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尽管不同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但几乎任何一个棋子,都会在“中央区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威力。
人也是一样。韩信在项羽部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时的韩信就像被放到了边角地带的棋子。后来,慧眼识人的刘邦将他放到了“中央区域”,筑坛拜他为大将,节制三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一个韩信,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刘邦最后能够击败西楚霸王项羽,韩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象棋中,各棋子的子力不尽相同。其中,“兵”最弱小,如果将它作为计算子力的基本单位,那么“马”和“象”相当于3个兵,“车”相当于5个“兵”,而最强大的“后”则相当于9个“兵”。
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分工与存在。但同样的棋子,在不同的情势和不同的时间下,原本固定的“子力”也会发生变化。在困境中或在残局时,往往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却成为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当小兵突破重围,冲至对方的底线后,可以升变为除“王”和自身以外的任何其他棋子。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