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名村民联名反对 河北省地名委员会下发纠正通知□投资方称“锦山”品牌已在工商局注册,并未损害村民利益
本报记者梁晓波实习生邱晓珊、李佳静、谢瑞旭 文/图
近年来,井陉县“锦山”风景区成了很多市民暑期郊游观光的去处,很多广告牌和路标上也都可以看见大大的“锦山”二字。然而日前河北省地名委员会下发的一份文件明确指出,“锦山”为非法地名,关于“锦山”的各种名称和标志都需要纠正。
大家熟知的风景区地免缘何被发现是“非法”的呢?此事对于井陉县的旅游发展将有什么影响,“锦山”品牌是否会付诸东流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对此地名提出异议的村民代表、井陉县相关部门以及“锦山”风景区的投资商,探寻“锦山”地名之争背后的是是非非。
事件:“锦山”被认定为非法地名
2011年5月23日,河北省地名委员会专门下发了《关于纠正非法地名”锦山“的通知》,称根据《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第九条“其他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定,“锦山”这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既未通过县政府申请,也未经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更没有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是“锦山公司”擅自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属非法地名,必须彻底清理纠正。
据记者了解,自2010年年底以来,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先后两次接到张河湾310名村民联名反映“锦山”地名问题,经实地调查发现,锦山公司在开发旅游项目时,擅自对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进行命名更名,造成村民不满。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地名及标志的通知》精神,省地名委员会特下发《关于纠正非法地名“锦山”的通知》,要求所有以“锦山”名称设置的各类地名标志都要拆除,并停止利用网络、报刊、宣传单等媒体以“锦山”一名对景点的宣传。撤销高速公路、公共汽车上设置的对“锦山”的宣传广告,撤销以“锦山”一名设置的汽车站牌,恢复“南寺掌森林公园”和“张河湾”等地名。
村民:310名村民联名反对更名
据对此地名提出异议的村民代表介绍,锦山公司在开发风景区时将包括张河湾、南寺掌在内的多个村庄的大片区域包装成了“锦山”风景区,引起了附近村民的不满,310名村民亲自在联名书上摁下手印表示抗议,要求尽快撤销“锦山”的命名,并恢复“南寺掌森林公园”和“张河湾”等地名。针对为何一定要撤销“锦山”地名,上书的村民代表向记者列举了几点理由。
□原有村名世代相传
根据村民的介绍,南寺掌村和张河湾村名称有悠久的历史。南寺掌村是明代张氏家族迁移到此,发现山脉地形酷似手掌而得名,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张河湾村是明末清初张氏家族迁徙居住在此而得名,立村时间长达320多年。
由于南寺掌山清水秀,风景良好,1993年省林业厅将南寺掌县办林场命名为南寺掌省级森林公园。而在 2005年,井陉县交通局为南寺掌村修路时,时任交通局局长认为南寺掌的地名不好,将其更名为“锦山”,致使南寺掌村错失了申报“南寺掌国家森林公园”的机遇。
村民代表讲述,2005年5月,井陉县交通局局长私自在村界前沿庄界后的迎面山头筑起了“锦山”的大字,激起了当地村民的强烈反对。
村民们认为,南寺掌村、张河湾村悠久的历史和代代相传的村名,就这么被篡改,侵犯了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精神遗产。
□更名未经村民同意
根据村民代表的反映,锦山公司擅自将南寺掌、张河湾及测鱼古镇所辖的21个行政村174平方公里的地域全部更名为“锦山”。“锦山”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党员以及全村村民的同意,这一行为令村民们十分不满。
村民代表认为,锦山更名不但未经村民同意,也未经过县、市、省人民政府地名管理部门申报审批,擅自超越职权编制了《锦山规划》,违反了《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的相关法律规定,造成地名管理的混乱,对地区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锦山公司不仅没有逐级办理更名的手续,还将21个行政村随意改为‘锦山’。”
另外,锦山公司将南寺掌更名为锦山后,又将张河湾库区内8个村更名“锦山甘陶湖”、“锦山张河湾风景区”和“锦山旅游度假区”等。村民代表认为,根据《省政府地名管理令》的相关条款,锦山公司以其名称给众多地名更名,冠名的做法是违规非法的。
部门:“锦山”景区促进当地发展
记者从负责地名管理工作的井陉县民政局副局长张林科处了解到,目前井陉县政府已经接到了纠正非法地名的通知,已开始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尽快给出调查结果。与此同时,记者也走访了当初负责牵头锦山风景区开发的井陉县交通局和负责井陉县风景区管理的井陉县旅游局。
□取“锦绣河山”之意
记者从井陉县交通局了解到,“锦山”风景区位于井陉县最南端深山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2003年在交通局的牵头下,“锦山景区开发”提上日程,景区从“锦绣河山”四字中提取“锦山”两字作为名称,寓意景区风光秀丽,山清水秀,2004年“锦山”一名最终由“锦山风景开发办”确定下来,当年7月14日“锦山”景区开始对外试营业。由于开发工程浩大,景区后来向外界招商,其间共有3个开发商来此开发,目前是“香港高能投资集团”负责开发。该工程总计划投资20亿,目前已投入约8000万元。
□更名先于规定施行
井陉县旅游局规划办刘局长认为,“锦山”一名确定下来是在2004—2005年间,而《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是于2010年10月28日,在省政府第七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并且一直到了2011年1月1日才开始施行。“让现在的法规去管过去的事,这不合理。”
不过刘局长也承认,由于当时开发景区事务繁忙,开发过程时断时续,“锦山景区开发办”没有及时到省里申报景区名称。
□“锦山”促进当地经济
“开发景区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局长说,“‘锦山’景区的开发大大促进了当地城乡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当地二三产业,拉动了当地内需,还扩大了井陉县的知名度。对于当地百姓更是有利。景区开发旅游业给当地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景区为村民们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额外收入的来源,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投资方:“锦山”只是一个旅游品牌
“锦山”地名被认定非法一事,受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便是目前景区的投资商香港高能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昨日,记者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邢建岐先生。邢建岐告诉记者,目前他本人还没有收到关于“锦山”为非法地名的正式文件,而且“锦山”根本就不是非法地名,这里存在一个误区。
□“锦山”不是地名
邢建岐解释,“锦山”在这里代表的并不是地名,不是这里的任何一个村名,也并不指代哪座山。“锦山”代表的是锦山公司,是公司想要打造的统一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它是一个公司的名称。“按照商标法,锦山品牌已经在工商局注册过,可以查到的。这个问题归工商部门管,公司是合法合规经营,不存在违规更改地名的行为。”
邢建岐同时指出,“锦山”作为一个旅游品牌,锦山风景区的涵盖范围是很大的,除了包括张河湾村所在的区域,还包括南寺、南寺掌、北蒿亭、南蒿亭、西沟其他五个村,而且公司打造“锦山”风景区也并没有想要更改实体地名,在风景区的标志牌上都写着诸如“锦山张河湾风景区”等字样,这样一来根本不存在非法改名的情况。
□巨额资金打造品牌
“实际上我们是在2010年5月份,从井陉县交通局接手‘锦山’风景区的,在那之前是井陉县交通局与其他公司合办发展的。”邢建岐告诉记者,他是一次来井陉登山时,觉得风景不错,他是石家庄人,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这促成之后接手这个景区。“我想要把锦山打造成河北的旅游品牌,而在这之前,这里已经叫锦山了。”邢建岐称,目前公司在“锦山”这个项目上已经投入了一个多亿的资金,“为了打造5A级风景区,锦山两个大字还是特意请书法家、画家范曾先生题名的。为了打造‘锦山’品牌,无形广告投入就有600万元。”
□并未损害村民利益
“我们是企业,大规模的整修肯定要是出于利润考虑,但是要说我们更改了地名,损害了百姓利益,我认为是无中生有的。”邢建岐说,“我们不但没有更改地名,没有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相反还积极帮助附近各村,出资解决山村的困难情况。”邢建岐介绍,该公司通过中国慈善总会对景区内的6个村庄进行资助,每年都会给每个村2万元的经费购买诸如书本和电脑等教学用品,去年还修了通往南寺掌小学的道路,前几天公司还出资为南寺掌村打通了一眼深井,解决了山村人600年的喝水难题。南寺掌村村支书张来锁也证实,打井的钱还有买水泵的钱都是锦山公司资助的。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