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张晓松、王希、何雨欣) 随着上半年中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社会各界观点纷呈,既有对“保增长”与“控物价”孰轻孰重的议论,又有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滞胀”的担忧,甚至有对当前货币政策要不要有所调整的分歧。这些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今年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形势,我们尤要冷静观察、深入分析,对形势作出一个清醒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先看经济增速,一季度9.7%、二季度9.5%。尽管速度确在放缓,但绝对值并不低,回落也比较平稳。这既是中国经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大幅下滑和其后恢复性大幅回升的“非常状态”向适度增长的“正常状态”的转换,也是去年以来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和4万亿元水利投资带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减税计划,将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使中国外需有所增长,主要机电企业在手订单普遍上升。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仍比较强劲,经济快速回落的风险不大。
再看物价水平,从3.3%到6.4%,一年来CPI同比涨幅一路攀升,但构成连续涨价的“翘尾”因素已达顶峰。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情况正得到有效缓解,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总体高位回落减缓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夏粮连获丰收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好于预期,CPI同比涨幅有望在三季度开始回稳,到四季度明显回落。
总体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正在取得积极成效。“滞胀”之说并不成立,谈“硬着陆”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