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任沁沁 王建华 任丽颖)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美国通胀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呢?答案是:“有限”。
今年以来,美国通胀水平逐月攀升,5月的通胀率达3.57%,这是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很多美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上涨,帮助推高了美国通胀,而这又缘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中国国内通胀的对外传导。
今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5.5%,创34个月新高,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在上升,但它对于美国通胀的影响是微弱的,甚至难以构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劳工工资水平虽然一直在提升,但并非“暴涨”,其近些年来的上涨幅度保持在10%左右,由于基数较低,比之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涨后的工资仍然偏低。
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人口结构转变和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共同影响下发生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商品价格中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在加工贸易领域,还不到10%,即使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对产品最终价格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产品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需要经过市场能否接受的检验,并非单纯由劳动力价格上涨决定。
由于各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存在显著竞争关系,低端消费品比较容易形成替代关系,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是难以真正大幅上升的。
曹红辉认为,量化宽松政策下的天量货币超发以及各类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等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对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性也更加突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