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用工荒、融资荒、电荒和高成本、高税费构成的“三荒两高”困境产生叠加效应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量中小企业歇业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将对就业和实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缓解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当前困局。政府应该像对待“三农”问题那样扶持中小企业,少取、多予、放活。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完善劳资关系。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的最新调研成果。近期,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探讨化解中小企业困境的对策,辜胜阻先后到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和湖北等地调研。调查发现,当前“人(用工)荒”、“钱(融资)荒”、“电荒”和高成本、高税费构成的“三荒两高”困境产生叠加效应使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困难。
调研发现,“用工荒”主要表现在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供给结构中第二代农民工比重增加、作用于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所形成的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弱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用工荒”时间上来得更早、传播范围更广、涉及工种类别更多,使得民营企业用工普遍困难。
“钱荒”体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逐渐增大、融资成本不断增高。央行“银根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中小企业体制内融资机会减少,同时导致体制外融资成本“节节攀升”。例如,江浙一带民间借贷利率最高竟达月息30%。
“电荒”已呈现出常态化趋势,我国电力供需的地区结构性差异、“市场煤计划电”体制矛盾、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共同导致上半年电力供应出现较大缺口,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此外,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用工成本、资金成本、原材料进价、汇率变动、资源环境成本等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急剧减少,大量微小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民企“高税费”状态依然没有根本改变,非税负担已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辜胜阻强调,在“三荒两高”的影响下,要防止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过度萎缩,导致民间经济热钱化、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的现象。调查表明:目前民营经济发达的典型地区60%左右的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在保障增长、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当着社会“就业稳定器”的角色。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同时,民企发展潜力大、后劲足,表现出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是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之源”。为此,当前迫切需要改善民企生存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民间投资信心,重振企业家精神和实业精神,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
辜胜阻认为,面对“三荒两高”困境,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积极措施联手应对。政府需要采取六项对策。一要实施“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减轻金融紧缩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化解中小企业“钱荒”困局;二要规范民间金融,放宽金融管制,让民间金融阳光化,让草根金融支持草根企业,通过金融创新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三要加快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四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加快教育结构调整,通过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解决企业面临的“技工荒”;五要推行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电力长期有效的定价机制,解决企业面临的“电荒”。六要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放活,通过减免税费、鼓励创新、扶持创业、拓宽民资投资领域,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税让薪”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化解“三荒两高”困境,企业一要实施信息化、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战略,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更新设备和自动化来替代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要通过企业转型、产业链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化解“高成本”;三要应以人为本,逐步提高薪酬,稳步改善福利,关爱尊重员工,加强技能培训,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改变员工“过客”心态,形成命运共同体,减少员工流失。(记者朱菲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