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证券界“炒新第一人”的铑钿(真名田军校)近日被以非法经营罪起诉。铑钿的“倒下”再次为蓬勃发展但缺少法律支撑的私募行业拉响警报。且不论他代客理财过程中有无违法行为,所谓的非法经营罪,就是指他根本没有法律承认的合法身份从事代客理财。
缺少合法身份是整个私募行业面临的窘境。我国的私募,包括阳光私募,均没有取得监管部门批准的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在当前市场投资者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亏损,极容易引起纠纷,法律的天平也往往不利于私募。
经过近几年的“生长”,有研究显示私募资金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1万亿元。私募的存在丰富了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也有利于股市的价值发现。以市场化导向为原则,疏导和监管数量众多、或明或暗的私募机构,给予其合法的市场参与者身份,将有助于中国股市的良性发展。
1月中旬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下称《草案》),提出要把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市场期待该法律的修订,能够使私募的“阳光化”生存迈出实质一步。
身处雷区 部分私募开始隐退江湖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私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其中阳光私募规模达到1500亿元。
尽管蓬勃发展,但由于身处法律灰色地带,一旦发生法律纠纷,极易被以非法经营罪或者非法集资罪获刑,加上近两年来简凡、孙成刚、铑钿等曾经的市场知名人士被治罪,部分私募已经噤若寒蝉,心生退意。
浙江绍兴王先生是一个长线价值挖掘者,曾创造过投资黄金股超越指数涨幅多倍的战绩,他称自己投资股票,像企业家新建一个工厂一样用心。但是王先生已经退出了代客理财的市场,虽然绍兴周边许多公司和个人慕名前来找他代客理财,均被王先生拒绝。尽管是监管部门鼓励的长线价值投资者,但由于从业的法律风险未明,他为了保护自己清退了所有的老客户。
如果说王先生作为地下私募的典型,正在退出私募领域的话,深圳著名的短线高手杨永兴则是阳光私募退出的典型。他在2007年朝阳永续主办的实盘大赛中,曾创造过用10个月将600万元变成一个亿,收益率高达1497%的奇迹。2010年底,他旗下的阳光私募产品——永圣慧远(稳健增值)运行满一年的时间,在上证综指当年下跌14.31%的情况下,该产品收益率高达19.31%,投资者取得了绝对正收益,但杨永兴也将该产品进行了清盘。
由于资产管理是严格限定的金融领域业务,我国监管部门不曾批准过任何一个私募的资产管理资格。即使是阳光私募,也只是在工商管理局注册了名为投资公司,借道信托的合法形式而已,其实并没有获得过监管部门批准的资产管理资格。
一位已经退出私募领域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由于业绩亏损遭遇投资者投诉甚至起诉,私募将会引起监管机关的注意,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被定罪几乎在劫难逃。
“打个不是很合适的比方,私募的地位有点像卖盗版碟的,并不因为卖盗版的人很多,就身份合法。一旦被抓,说你有罪就是有罪,逃不掉的。” 该人士说。
由于缺少合法身份,非法经营或者非法集资罪,始终是高悬在私募头上的致命绳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9年12月发布《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明确,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非法经营数额在30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非法集资罪也是私募容易撞上的“红线”。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1月颁布《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该《解释》,除“亲友或单位内部”外,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只要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就将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非法经营和非法集资罪的定罪门槛很低。前者涉案金额只要在30万元以上,后者涉案金额20万元以上将被追究刑责。在这样一个资金富裕的时代,私募受托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一旦面临诉讼,由于涉案金额巨大则可能负有重大刑责。
风险隐现 万亿私募亟需因势利导
早在2000年开始,私募这个群体就活跃在股市当中,但至今仍未拥有明确的法律地位。2004年赵丹阳借道深国投信托发行了第一只“阳光私募”,利用信托平台约定权责。由于这种模式法律瑕疵较少,被称为“阳光私募”。
阳光私募吸引了大批明星基金经理、券商风云人物加入,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各类民间投资高手以各种方式成立的地下私募,手握重金代客理财,参与市场角逐。私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理念,具有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绑在一起的硬约束。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绝对收益模式受到了高净值人群的欢迎。尤其经过2008年股市的大跌后,私募的投资风格更为市场接受,私募也借此蓬勃发展。
私募身处监管的灰色地带,形形色色的地下私募在操作和管理上也良莠不齐。不可否认,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的整个私募行业的也积累了一定风险。
阳光私募基本上已经实现阳光下生存,但也并非无风险。
首先,信托只对阳光私募进行监管,而大量“阳光私募”在发行时,同时保留了自营和专户理财等“地下私募”,这便埋下了利益冲突的隐患,由于人性的自利,私募天然会偏向自营和专户理财,道德风险显现。事实上,记者观察到,这种道德风险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在表露:由于私募同时发行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他们会全力打造某些明星产品用来做对外宣传,这些明星产品的年度收益率,与该私募其他产品年度收益率之差能够高达30%,甚至50%。
其次,阳光私募鱼龙混杂,令人担忧。今年4月份,昔日“股市第一庄托”之称的赵笑云成功发行首只阳光私募产品——陕国投笑看风云一号,让阳光私募资产管理资格备受争议。2009年末,属阳光私募之列的三羊资产还赫然被深圳证监局列为不具合法资质的证券咨询机构,更说明部分阳光私募资质堪忧。在近期A股的连续下跌中,一些阳光私募产品的净值剧烈波动大幅下挫,也让投资者对部分阳光私募的风险控制措施感到担忧。
与阳光私募相比,地下私募可能聚集了更多的风险。由于几乎不受任何监督,且不需要对外披露业绩状况,地下私募“赌”的心态更重。如果赌输了,亏损的是投资者,私募却可以换张面孔重来。如果赌赢了,则可以拿来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为自己转为阳光私募做铺垫。
另外,地下私募多以证券营业部为据点,瞄准的是在营业部现场交易的中小散户,这些群体风险承受能力很低,容易出现纠纷。
据记者调查,现在有20%的证券营业部中存在私募代客理财的现象,部分营业部甚至将私募理财作为营业部提供服务的一大特色。
另外,极少数的所谓投资高手,通过欺骗和夸大收益等手段,吸引民间资金成立私募,最终卷款潜逃,让投资者血本无归。还有私募的所谓高额投资收益,直接就是旁氏骗局,用后加入的投资者的钱,支付先进入投资者的收益,直到资金链断裂,给投资者带来惨重损失。美国曾红极一时的著名投资者麦道夫的投资诈骗,就是一个升级版的典型私募资金旁氏骗局。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