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饱受冲击的中国中小企业,当下又陷入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据多家媒体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停工或半停工,部分企业破产倒闭。中央和各地的工业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纷纷赴实地调研。调研显示,尽管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严峻局面甚于金融危机时期的说法失之夸张,但中小企业普遍资金链吃紧、利润微薄、经营状况不佳乃至生存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一是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包括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费用上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调查数据显示,88%的企业反映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1%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增加。除了成本飙升,人民币升值也使许多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二是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引发的企业融资难。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信贷总量,使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三是大规模“电荒”的影响。其中浙江省的“电荒”预计为近年来罕见,规律性停电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此外,由于前几年楼市、股市火爆,一些中小企业主将大量资金投向这两个市场,结果被“套牢”;如今在银根收紧的政策环境下,又不得不求助于高息的民间借贷,这也是造成其资金链紧张的重要因素。
从更深的层次看,长三角、珠三角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多为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轻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随着内、外需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国际产业大格局的变迁,这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严酷。
有人认为,在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让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死掉”是必须承受的代价。这种观点当然不无道理。然而,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就业、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近50%。
因此,对待广大中小企业,既不能简单地强调“帮扶”,也不能片面地主张“放任”,必须客观地认识中小企业的作用,妥善应对中小企业生存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就短期政策而言,需要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局,认真检视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在综合判断总供求平衡和通胀形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近日已有官方研究机构的学者提醒“防止紧缩超调”。
就中期政策而言,考虑到原材料、能源、人工、土地和房屋等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有必要在税负方面为中小企业减压。此前已有很多企业主和专家指出中小企业税负趋重的问题,并对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提出过具体建议。
就长期政策而言,则要想方设法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应当承认,大批中小企业集中于低端制造业,已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严重掣肘;但中小企业受到各种制度因素制约,纠结于资金短缺、行业不景气的泥淖中,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真正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将短期调控与长远战略结合起来,给予中小企业以融资、管理、研发、培训等全方位的政策关照,形成完整、系统的制度支撑体系。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曾于2009年9月发布《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涉及八大方面,共29条。工信部等部门也出台过多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两年过去了,中小企业经营难的情形再现,有必要对照这些既有的文件,逐条分析其贯彻落实情况。要督促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克服重大轻小、重国有轻民营的倾向,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高度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化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车海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