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易宪容:国内“影子银行”风险不可低估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11/6/1 9:29:23   
>> 相关新闻链接
·姜伟新:“十二五”将着力医治“大城市病” ·胡舒立:个税调整应走出两个误区
·吴晓灵:应继续收紧货币政策 ·关注幸福感:经济学家是否越俎代庖
·众专家预测房价今年至少降一成 鼓励商家建房出租 ·胡润称房产业是改变中国富豪生活最大因素
·个税要“减”更要“补” ·学者畅谈宏观经济:CPI或在6月见顶
·房地产商会会长:今年房价将跌10% ·胡立阳:股市下跌是天赐良机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所谓“影子银行”(ShadowBanking),是指美国金融市场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影子银行中,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场的证券化,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而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最主要产品就是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它也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而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源方式的改变,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让信贷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被无限扩张,成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性风险根源。

  那影子银行最早是如何产生的?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机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市场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在之后20-30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现代金融产品在美国被“创新”出来,反过来又促进影子银行形成体系。

  这期间,美国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发展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截至2007年底,传统金融产品总值约为70万亿美元,1999年至2007年间,其年均增长为5.9%。而衍生产品名义合约额超过了165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为21.7%。结构性产品发展更迅速,2000年总规模约5000亿美元,到2007年已发展到2.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为74%。也就是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新。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在中国,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生发了出来,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银信合作”,是指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把其信用扩张由表内移到表外,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形成庞大的体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有很大差别,而且已处于监管部门视线下了,所以危害性还未显现。不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一旦让国内的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会比2008年前的美国更快更严重。因此,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易宪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