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线·百姓为何不愿花钱
养老负担
老有所依不容易
难以承受之重 梁坦绘
本版系列报道“百姓为何不愿花钱”刊出后,先后聚焦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和医疗负担,明确提出“保障不给力,百姓不敢花”等观点,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今天推出第三篇,从养老负担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老百姓爱存钱、吝消费的原因,也为这组报道画上一个句号。
居民消费状况既关系经济发展的大局,又折射出每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甜酸苦辣。我们关注这一话题,希望能客观反映普通民众的声音,为扩大消费、改善民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 者
养老金刚够日常开支
退休职工汪丽娟:省吃俭用攒医药费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若干年后,自己会怎样老去?是否老有所依,是否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体面幸福的生活?
对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言,答案似乎很简单,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能提供安度晚年的物质保障;答案又很复杂,到底需要多少钱?这笔钱又要从哪里来?
端午节快到了,看着从去年2元1斤涨价到如今3.5元1斤的糯米,习惯每年自己买糯米包粽子的汪丽娟犹豫了。
她舍不得。
58岁的汪丽娟2004年从江苏常州市变压器厂正式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7年来,退休职工养老金每年都在涨,从当初的800多元涨到现在的1600元左右。但汪丽娟发现,自己退休后唯一的收入来源——养老金尽管一直在涨,却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
丈夫去世早,汪丽娟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前几年,母子俩卖掉旧房,搭上家里所有的积蓄,又从银行贷款,买下了现在住的这套房子。
对汪丽娟而言,自己的积蓄非常少,养老几乎全部要指望每个月1600元的养老金。
那么,靠这笔退休金,将来养老够不够?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起,汪丽娟的儿子已经加大了对老妈的“补贴”力度。因为仅靠现有的这点养老金,生活只能勉强支撑。
在汪丽娟的日常开销里,每个月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电话费等固定支出接近200元。一天三顿饭,每天买两样蔬菜和一样荤菜,至少也要三四十元,还不包括买水果、牛奶等。这样,即便每顿饭都在家吃,没有任何其他支出,一个月开销也不会低于1200元。剩下400元零花,差不多刚刚够用。
这个“够用”是在没有任何额外支出情况下的“理想状态”。即便是一个人生活,也不可能完全风平浪静。偶尔感冒发烧,尽管不是大病,买药挂水也得花几百元。亲友婚丧嫁娶,人情往来,还要送“份子钱”。赶上逢年过节,光压岁钱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细算下来,平均每个月的开支都在2000元以上。
对于汪丽娟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近两年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很明显,她很少买价格较贵的时鲜蔬菜吃,很少吃水果,以前自己最爱吃的鲳鱼,因为价格翻了2倍,也很长时间舍不得买。
“享福谁都会,但到我这个年纪,不可能再去找工作、赚钱了。将来的生活,只能在养老金的范围内节约一点,量入为出。”汪丽娟说,“物价比工资涨得快,实际生活水平停留在原地,甚至还有一点下降。”
总的来说,汪丽娟对现在“过得去”的生活还算满意。儿子不定期地给她几千元补贴家用,省吃俭用的她还能存下一些钱。
但她对未来常常担忧。最担心的是自己年纪更大一点后,身体不如现在硬朗,看病吃药要花很多钱。
汪丽娟牙不好,不停掉牙齿。要装好一点的假牙,总共花费要三四万元,儿子劝她去装,但她一直拖着没去。
“看病多贵啊,医保卡上每年几百块钱根本不够花。”她说,年纪大了,身上的各个零件都会出一些问题,趁着还能攒点钱,尽量给自己准备一些买药看病的钱。
汪丽娟时常回忆自己年轻时活力四射的样子。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渐渐变老,走路没以前那么快,记忆力也没以前好了。有时候她会悲观地认为:“人老了,就不是人了。”
儿子经常出差,汪丽娟独自在家时,为了省电,常常只开一盏台灯。对于未来,汪丽娟只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健康,平平安安,能够靠那点养老金维持简单的生活,尽量不要向孩子伸手要钱,尽量不给家里人“添麻烦”。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