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如此做法卖法,到欧盟就不行了
[提要] 2004年欧盟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此前公布的数字,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绝对的赢家,占80%~90%,而中国在国际市场仅占3%~5%。
2004年欧盟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这一最后期限将至,中药面临不得不退出欧盟――这个年销售额约50亿欧元的世界最大植物药市场。中国中药企业为何没有通过注册?有专家分析说,一是由于中国的中成药在欧盟销售额不算太大,再加上申请注册的成本较高,大部分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二是欧盟的注册要求较高。(4月13日《人民日报》)
注册成本高,生产成本更高。在欧美国家,在中草药审核上,无论是从标准设置还是药品质量检测方面,要求更为严格。而在国内,则相对更为宽松,比如在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上,我们的国标还显得相当“仁慈”与“宽容”。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很多卖得很好的中药及中成药很难出口。尽管近两年来,我们在药品管理上有逐渐“收紧”的趋势,但距离“严格的标准”依然相差很远。
如果要求很宽松,企业就可以进行粗放式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就可以进一步的压缩。反正市场标准低,大家都是一样的产品质量。比拼的就不再是技术含量,有可能是其他方面,比如公关,这已经是一个半公开的行业秘密。很多药企,之所以在市场上行销多年,靠的就是回扣式的市场销售策略。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药投入不足病”可能是被惯出来的。首先,既然在生产质量上,粗制滥造,甚至滥竽充数也可以蒙混过关,为什么还需要花高成本及大力气进行产品升级改造呢?其次,当决定市场成败的种种因素中,最起作用的不是质量的差距,而是销售与公关。只要你“销售“有道,根本不需要在产品质量上发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攻占市场,取得耀眼的销售结果,那些企业还会思进取,去拼投入吗?在中药材市场上品种退化、农残超标、管理混乱、以次充好的种种负面新闻报道已经多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此前公布的数字,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绝对的赢家,占80%~90%,而中国在国际市场仅占3%~5%。一样的生产标准下,为什么我们一直节节败退?与其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贸易壁垒及歧视,不如正视不足,奋起直追。抱怨与自欺恐怕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