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实践使户籍改革“水到渠成”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形容成都户籍改革方案的出台,是多年的统筹城乡实践使之“水到渠成”。在统筹城乡思路的引领下,成都市从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几大领域“破冰”,促进农村居民享有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秦代红介绍,为了补齐城乡教育差,成都3年投入9个亿,建了410所标准化学校。同时,从软件投入上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名校集团化,带动近远郊区(市)县的学校共同发展。又如,成都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非城镇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
葛红林认为,现在农村人多地少、分散承包,导致现代农业难以发展,生活水平难以提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向城镇迁徙,使农业更大程度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留守农村群众的生活大幅改善。
此前,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成都已先后进行几次大的户口政策调整,逐步放宽城镇户籍。2003年,成都取消入户指标限制,以条件准入制代替“入城指标”;2004年,打破沿袭数十年的二元户籍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率先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屋可入户;2008年4月,实现本市农民租住私人住房可入户,彻底打破由货币筑起的阻碍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壁垒。
葛红林告诉新华社记者:“从实施结果看,没有出现大量农民涌入城区的现象。这揭示出,不同工作层次、收入条件的农民是有选择性地迁徙,不会都进中心城区,而是梯度式地进场镇、进县城、进中心城区。”
“通过户籍改革,我们要让农村愿意出来的人先出来。”葛红林告诉记者,一是先让进城务工者出来,这些人的户口还在农村,习惯做工而非做农,应鼓励他们先出来;二是先让困难农户出来,现在一些农村居民的生活比较艰苦,农村的低保户比城市的低保户生活更为困难;三是先让年青一代出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