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难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出科学发展的路子
如何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难题?在我国,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科学发展的路子。
首先,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并存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二元经济结构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发展战略上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
其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经济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人们总是要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但意味着粮食、蔬菜、水果单位亩产量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为此,土地需要规模化经营,需要集约化经营。如何逐步实现土地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应当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切切不能“大跃进”,切切不可采取行政办法,人为地实行行政强制,搞新一轮的集体化。
第三,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千差万别,二元经济结构调整切切不可一刀切。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一样,平原与山地丘陵不一样,南方与北方不一样。在同一省,各地的土壤、气候、水利不一样,“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在同一个城市,城乡结合部与远郊地区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以及配套改革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步缩小。但在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不会很快消失。现在,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盲目上形象工程和项目,侵害农民的土地和权益,许多地方农民欠了一屁股债,盖上了楼房,户口本上也不叫农村户口了,但是别的什么也没有改变,地还是原来的那块地,庄稼还是那些庄稼,收入还是那些收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还是没有着落。对于在中国西部地区广大贫穷的农村,当务之急一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二是解决政府扶持农业生产问题;三是解决看病难问题即医疗保障问题;四是落实义务教育政策,解决农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五是医疗下乡、文化下乡、工业产品下乡、科技下乡扶贫要常态化,不是蜻蜓点水突击式的扶贫,重点是培养农村造血机制,而不仅是短平快式的输血办法。
第五,从地域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先是城中村,后是郊区、近郊区有可能是最先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地方。中国城镇化建设和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道路和方式,一主要不是让农民进城,上亿农民进城,无论哪个城市都解决不了就业问题和居住问题,及其社会保障问题。二主要不是离开现有的农村,另外新建一个城镇。应当鼓励城市的资金、技术、人员下乡与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宜居环境和宜投资环境相结合,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就地消化,通过新农村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品质,同时就地促进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小城镇转化,应是长久国策。(曾国祥 作者为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原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