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其主题基本上都是农业、农民和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强农惠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讨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本质问题是确权问题,其次是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土地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以及由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及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其他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如农民负担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村社自治问题、乡村民主问题等。
从中国几千年土地制度演革、运动、变化的过程,有几个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一是农村土地允许不允许买卖和流转?如果允许农村土地买卖和流转,如何防止商贾大户、豪强兼并土地,造成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富可敌国,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
二是如何核实全国的土地,包括耕地、宅基地、自留地、山泽之地,并实行不同的区别对待的政策,使农民有稳定的生产生活来源,同时又没有后顾之忧?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如何平均地权,使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有长期经营、精心耕作的打算,保护和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如何从理论上进而从立法上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既要防止豪强商贾大户非法强占农民的土地,防止土地兼并,又要防止失地农民失业,生计无着,贫富两极分化,影响社会和谐?
四是如何从法律上明确城镇国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流转权、受益权,同时如何从法律上明确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流转权及其相应受益权?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关键在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镇转化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民和农民工9.4亿。改革开放30年,大批农民工进城。2.2亿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的特殊群体。他们是“两栖人”,城里有工作就在城里打工。城里没工作就在农村务农。逢年过节的“民工流”,几千万农民工人口大迁徙,表面看是一道中国特色的风景线,实际看里面孕育着诸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不应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约80万家中小企业受损,700万农民工失业重返回乡之路,有些人回乡无地可种,又拿不到城镇职工下岗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这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农民工在大中城市经商、务工,大多从事简单劳动,最累最脏的活儿是农民工干。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常住人口1630万,户籍人口1200万,外来人口420多万。在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像候鸟一样,春节之前形成返乡潮,春节之后形成返城潮。农民工返乡还是农民,农民工进城打工又不是正式职工。农民工成了廉价劳动力。在大城市,甚至出现城里的正式工固定工不干活,这些人有固定的住处,有固定的工资,还有社会保障,他们实际上成了“工头”,指挥农民工干活。农民工成了二元经济的受益者,同时又是二元经济的受害者。他们的工作带有季节性,工作不稳定,住的是工棚或地下室,吃的是馒头、土豆、白菜汤,收入微薄,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钱,农民工欠薪问题成为一些地方普遍出现、反复出现的老大难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转化,关键在农民向非农民转化,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向城镇转化。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