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泡沫,很正常?
张昭:电影真正进入产业化进程时,怎么布局非常关键。把这个产业拆得清楚一点,看看哪个环节上有泡沫是比较重要的。电影产业里面有很多种公司:院线公司、发行公司、制作公司、经纪公司、电影广告公司、后产品公司等,产业链很长。
我认为院线目前没有泡沫,因为中国还有太多观众看不到电影,很多县城里的人要跑到地级市看电影。发行公司也没有泡沫,因为现在真正中国的专业的电影发行公司只有很少的几家,一年产出几百部电影,进入影院的大概占40%,还没有足够的专业发行公司进行区域化分众的运作。
有泡沫的,我觉得是制作环节。举例来说,2010年6月底电影局立项要拍摄的影片有1800部,但是我们却没有供这1800部影片拍摄使用的导演、编剧、演员,而且资源分配不均。一说电影,所有的眼光都集中在导演、演员、娱乐资源上面。中国电影要变成产业化的真正核心,是要把自己和娱乐产业剥离。
梁振华:我认为,电影产业的泡沫非常大,因为电影票房的增长,量的累增,投资的加剧,都流向、倾斜给几家大的集团公司、几个具有市场口碑的导演。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如果我们将投资1000万元~5000万元的影片定义为中型成本电影,1000万元以下的定义为小成本电影,那么现在中小成本的影片已进入一个非良性的“循环”:从投资方来讲,投资1000万元的影片要创造3000万元的票房才能刚刚收回成本(因为要和影院等分成),事实上有许多中小成本电影无法回收3倍的票房,这也导致投资人失去信心,资金转而流向大片,从而导致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更加艰难。
我所理解的电影市场真正的繁荣,应该是一个“梭形”结构,即每年有几部大片,少部分质量不高的影片,更多的是大批中型成本、有艺术追求和探索的电影,而不是像现在的电影市场,由顶部的几部大片和大量水准不高的影片组成。
董朝晖:说电影行业存在泡沫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点严重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现在就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现在看电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模式,已经形成,也在增长,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王利锋:电影业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是永远存在的,任何一个产业,尤其高速发展的时候,是必须有泡沫的。我觉得泡沫永远都存在,现在房地产有泡沫,蔬菜、大蒜也有泡沫,这个是经济的常态。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亏钱很正常,本来就应该只有1%~10%的人挣钱,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这一点是正常的。最关键的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和什么样的思路才能使你成为那10%,而不是那90%。
电影院也存在过度建设
梁振华:银幕数的大幅增加是因为人们发现电影有商机了。从影院建设者来说,他们恨不得每天都有《阿凡达》、《让子弹飞》这样的商业电影。几乎没有院线拿出专门的银幕来放那些多元的、不同风格类型的电影,这也不太现实。而且新建了那么多银幕,需要大量的商业片填充,如果商业片数量不够,这些银幕数量也会有理性的回归。中国艺术院线的建立不能依赖于商业公司,文化主管部门、电影管理部门、协会要承担这部分责任。
董朝晖:电影院也面临过度建设的问题。未来还是内容(影片)为王,渠道慢慢在建立,如果没有影片的增加,银幕增加也就没意义了。
张昭:现在电影产业是很繁荣,但这是喧嚣的繁荣。未来10年,中国电影行业会发生几件大事。第一,会出现像美国六大公司一样巨大的投资发行公司。第二件值得投资的事就是跟美国的合作,未来10年这是一个大行情。因为这会让中国大市场和海外大市场接轨。第三件事,电影不再以电影产品为核心,而是以它的IT权益为核心,一旦你以IT权益为核心,就可以迅速向电子读物、向主题公园等迅速延伸。(记者 张璐晶)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