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长的新能源战线
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前,拥有多年汽车配件生产经验,所以在制造汽车时,其整车零部件外购的比例较低,大到模具小到导航仪上的触摸屏,都由比亚迪自行生产,这大大降低了其汽车生产成本。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让王传福从一开始将试图控制整个产业链,比亚迪的新能源布局被无限拉长。
王传福坦言,比亚迪战略辐射的新兴行业,从风能到太阳能,从矿石、工业硅、高纯硅、多晶硅、切片、模组、安装到太阳能电站。
从IT代工制造到大胆转型汽车获得的成功,让比亚迪在扩张上极其“自信”。
2010年下半年,比亚迪甚至放出消息,比亚迪将进军节能家电,并称最快在下半年就会推出首款新品。比亚迪此时给外界的直观印象,已更像一个能源供应商而非汽车制造商。
在比亚迪铺开的新能源大网背后,电池的核心作用仍然巨大。
“进入太阳能电池和储能电站领域,仍然是围绕我们的电池技术。”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钧认为,比亚迪并没有偏离主业。“比亚迪是做电池起家的,进军新能源也是基于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因为三大梦想的核心还是比亚迪的铁电池。”
所谓三大梦想,是指比亚迪的新能源产业战略里,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三大业务。而这三个业务领域被王传福诠释为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
“在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方面,无论技术研发还是市场布线,各项工作都会尽快展开。”王建钧称。
2009年12月,比亚迪在陕西投资成立商洛比亚迪公司,耗资5亿元建设生产线,加工多晶硅和生产太阳能电池;2010年9月,比亚迪斥资2亿元参股西藏矿业(000762.SZ),开发当地锂矿资源。
“能源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带动电池储能电站市场的高速发展。”王建钧说,“比亚迪不会坐等电动汽车销量上升再行动。”
为了抢占高点,比亚迪四处寻求合作。2010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100千瓦的储能电站已经开始示范运营;2010年9月,比亚迪与南方电网公司、湖南电网分别签订储能电站合作协议。
“在矿产、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上的布局,还不能形成盈利支撑,甚至影响利润水平。”国泰君安香港证券部分析师陈欢瑜称,“预计两三年内,比亚迪电池储能站业务难以支撑起储能电池的成长性。”
比亚迪光伏发电站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成本确实非常高,但是国家对光伏电项目上的补贴力度会非常大。”
果然,2010年12月,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宣布,计划在明后两年继续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其中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每瓦4元和6元给予定额补贴。
但令比亚迪意外的是,财政部同时宣布取消39个“2009年金太阳工程项目”的补助资格,其中商洛比亚迪榆林光伏发电项目也名列其中,原因是工程实(博客)施不力。
多元化风险
“比亚迪之所以进入新能源,是因为比亚迪采取的袋鼠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王建钧告诉《财经国家周刊》,“IT产业孕育了汽车产业,比亚迪将利用IT和汽车再孕育出新能源产业。”
与比亚迪发展路径相似的是另一家中国本土企业——杉杉集团。这个曾经是服装业大哥大的企业,通过收购转身成为了锂电池电解液市场上的大哥大,随后又发现在新能源市场上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收购了科研机构,并开始布局科技园区和中国的“奥特莱斯”,现在甚至拥有了众多银行和基金的股份。
杉杉学习的是日本商社的模式,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控股公司。与之相比,不断进行产业转移,并在产业链条内快速垂直整合的比亚迪,也渐渐显露出向商社模式逆向发展的迹象。
“日本商社原来都是跨国性的商贸巨头,随后兼做实业投资和资源投资的全球业务,是商贸和投资的混合体;比亚迪目前还是一家制造型企业。”独立分析师钟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现在的比亚迪与以前的一些曾经规模大过的企业一样,看到的都是市场满地是机会,都想伸手抓紧,事实上最后多元化成功的企业,非常少。”钟师称。
这样的多元化扩张,和战略转移带来的产业链布局,引发的资金压力也是致命的。业内人士分析,比亚迪加速A股上市计划,与其资金紧张密切相关。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纯利润达到了24.33亿元,同比上升4%,但同时负债率高达57.6%。
“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高的,这与其多领域的投资和不断扩大产能有关。”陈欢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与其他汽车公司相比,它并不是一家值得推荐的公司。”
分析师认为,王传福进入的电动车和新能源领域,贸易模式尚未成型,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高度依靠当地政府资源、财务补助和政策扶持。
“没有一家企业是靠财政补贴而生存下去的。”中信证券分析师李春波直言。
比亚迪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于其核心业务增长的放缓。《成长的博弈》一书作者的安德鲁•坎贝尔曾提出,当一家公司预计核心业务增长将会放缓,于是着手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推出各项举措,并进行收购——而数年后却只能回到起点,把所有新业务卖掉或关停。
依靠现有的汽车业务和手机制造组装业务的盈利,究竟能否推动新能源的这艘航母的运转,仍然充满悬念。现在的比亚迪如同在钢丝上急行,平衡显然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