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 |
编者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对防洪保安、粮食生产、农村居民饮水、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日前,我市提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突出改善生产、改善民生、改善环境三个重点,着力实施防洪保安、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本报将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对我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报道,展示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对保障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新进展。
——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温 婕 霍向辉
去年10月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共完成投资2.9亿元,投入工日171.6万个,新修防渗干支渠道10.8公里,新修加固堤防2.3公里,新修维护机井2068眼,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3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7.2万人。
挖潜配套
灌区节水更增产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同时深化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参与灌溉管理。到今年6月,预计可完成干支渠防渗55.5公里,清淤沟渠867.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
鹿泉市李村镇张堡村位于黄壁庄水库灌区,有耕地2000余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在该村的耕地上一条条深80厘米、宽80厘米的防渗渠,贯穿全部责任田。该村党支部书记杜进同介绍说,在防渗渠没修之前,该村和黄壁庄镇北白砂村共用一条渠道浇地,原有的土渠道不仅渗水,还长满杂草,加上距离较远,水流路程较长,往往浇水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经常耽误农时。“现在用防渗渠浇地,水流速度快,浇水只要三五天,费用上也由原来的一亩地70多元降到了现在的20元左右;由于耕地供水量足,不仅节支,还实现了增产,每亩地一年能增产150公斤,为种植户增收300元左右。”鹿泉市水务局水利科科长刘俊鹏说。
在灌区工程上,鹿泉市坚持挖潜配套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切实加强灌溉渠系防渗配套建设。先后实施了国家粮食产业核心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源泉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节水型社会建设灌区改造工程等9个项目,成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
2009年以来,我市冶河、绵河两大灌区共争取资金1.2亿元,到目前两灌区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干渠防渗衬砌20条,明渠改暗渠7处,总长1195米,渠首断面整修500米,建筑物改造18座,隧洞加固6处长961米,渡槽维修1处长200米。通过灌区各种工程设施的修建,实现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1万余亩,年节水近千万立方米,同时灌区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50公斤左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