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升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生猪、苹果等在内的15种农产品,2010年12月下旬的价格相比上旬出现上涨的达到8成。民生证券分析称,2010年12月上旬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持续攀升,一个月上升4%。
全球范围内的天气灾害特别是干旱也导致国际农产品创出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指数2010年12月连续第六个月上涨,打破2008年6月创下的213.5点的历史纪录。
民生证券10日发布的物价跟踪报告称,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供给出现问题。先是因黑海地区大旱小麦减产,俄罗斯宣布小麦出口禁令,引发全球小麦价格飙升68%。而后传出全球小麦主要供给国加拿大、澳洲等也因干旱而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再次把世界小麦价格推到高位。
“除了大豆,国内粮食市场的小麦、玉米、稻谷基本自给自足,受进口市场的影响不大。”焦善伟说,但如果国际粮价不断大幅度地上涨,或者出现“粮荒”,将会通过心理层面的传导对国内形成冲击,增强市场的投机氛围。这需要国家从调控的层面上掌握充足的粮源,一旦国际粮价波动较大,可以通过投放粮源的手段保障市场供应。
生意社分析师宋志超告诉《经济参 考 报 》 记 者 , 从 生 意 社 监 测 的2010年数据来看,2011年国内粮食市场将会跟随国际市场继续呈现上行格局,但是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走势将会加剧分化,尤其体现在小麦、大豆、玉米三种产品上,2011小麦将继续保持平稳,玉米高位震荡调整,大豆或将大幅增长。
回顾2010年农产品的轮番涨价,年初的雨雪天气和西南大旱是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当前的天气灾害会不会再次成为市场的炒作题材呢?焦善伟认为,前一段时间旱情刚刚显露的时候,期货市场有一定的反应,但随着国家加强对期货市场的调控,农产品市场相对比较平淡。从目前来看,借干旱炒作小麦的意义不大。
通胀
短期压力增加需积极应对
受天气灾害和节日需求的叠加效应,我国一季度的物价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之后,物 价 会 有 一 定 上 涨 的 惯 性 ; 同 时2011年2月将是我国传统的春节期间,节日需求会带动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加上进入冬季以来,低温雪灾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将给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带来困难。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11年一季度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但他同时指出:“由于物价持续上涨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在这些政策调控的作用下,我们预计物价上 涨 的 势 头 会 在 二 季 度 后 有 所 控制。”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认为,对近几个月的物价形势“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虽然国家为调控农产品价格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季节看,冬季是农产品供应的淡季,产品供给与前几个月比受到限制,即使采取大棚温室生产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季节的影响,以往冬季几乎都是蔬菜等农产品的高价时候。而且从需求角度看,两节历来是消费的高峰期,这也不可避免地向上拉高物价,因而不利于目前的物价调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称,在总需求相对平稳的态势下,目前C PI走高的主要压力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虽然前两个月,秋粮丰收对食品价格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到了今年1至2月份,随着蔬菜价格传统高峰的到来,配合去年下半年以来C PI持续走高导致的翘尾因素,C P I很有可能再创新高。
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陆志明建议国家出台综合性的通胀治理政策,强化对流通领域囤积居奇炒作的干预力度。他说,由于中国食品生产尚未建立起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农超对接”模式,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环节众多,收费较高,极易引发炒作行为。因此有必要出台行政干预措施,降低流通环节的收费标准、杜绝炒作,如减低摊位费征收、实施合理的限价保护政策;扩大生产环节的规模效应,扶植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尽早实现农超对接,从而在最终消费领域降低成本价格;消费环节也可采取对弱势群体的适当补助政策。(白田田 方烨 潘林青)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