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北大教授胡大源:老百姓从不用GDP衡量幸福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1/1/11 10:59:27   
>> 相关新闻链接
·专家提醒:加息周期消费者可购买“息涨随涨”型 ·尚福林:积极探索创业板退市制度
·成思危:城市存在大量蜗居是一种耻辱 ·尚福林:"十二五"资本市场面临难得机遇
·周小川称将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 ·专家展望2011:不必担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
·周小川: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 ·梅新育:世行首发人民币债券蕴涵多重意
·周小川: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谭雅玲:警惕量化宽松转向 防范欧元危机
      穿过未名湖,走过博雅塔,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静谧的四合院里,教授胡大源在堆满了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幸福报告、书籍、数据中寻找有关幸福的答案。

  1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对胡大源进行了专访,探寻幸福感调查所体现的社会真实。

  《中国经济周刊》: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关注“幸福感”的?原因是什么?

  胡大源:2005年前后,我开始对“幸福感”感兴趣,当时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关于“幸福感”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关于幸福学研究更地道的是心理学家。

  2006年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开始的时候,我们加入了关于幸福感的评价,5年坚持下来,积累了近40万的样本数据,可谓是“无心插柳”。现在,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了解“把脉”民意。老百姓对“幸福感”的评价从来不是GDP增长了多少,而是具体到每项指标。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各种各样的有关幸福感的报告很多,有专门的职业幸福报告,健康幸福报告,还有不同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幸福报告,在这么多的报告中,这份幸福报告的不同之处和价值在哪里?

  胡大源:我们研究幸福,不能老去盯着国外的数据库,应该有自己的调查,国外的数据库难免加上西方人眼中对幸福的评价因素,比如“自由”等。现在很多幸福报告样本数量太少,几千份的样本不足以代表某个区域和国家的幸福感。

  调查中,与中国邮政的合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既保证了数量,还有充分的“回收率”(80%以上),充足的样本量对做统计的人来讲非常重要。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做的是“主观幸福感调查”,人的主观感受总在不断变化,举个例子,以1分~10分让一个人给幸福感打分,隔几天让他再做,他自己选的很可能不一样。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注意到各省市的幸福感不同,哪些地方的人们幸福感较高?原因是什么?

  胡大源:幸福感较高的城市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山东等,这些城市属于人均GDP较低,但是幸福感很高的省份。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一是北方人本身比较粗犷,对幸福的感受没那么挑剔。另外就是参照系不同,以前北方的生活水平比南方差,物质缺乏要去南方采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北方人对幸福的感受也就比南方人高。但这些都是猜测,相当于调查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就要找到其他变量来支持猜测,不然就只能停留在假设范畴。

  《中国经济周刊》:幸福感低的城市主要是哪些省市,原因是什么?

  胡大源:贵州、甘肃、宁夏的人均GDP低,幸福感也较低,且比较稳定,印证了幸福感需要经济因素,收入的支持。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发现调查结果中,当房价不变或下跌的时候,幸福感相对较高,选择买房的人比例却最少,当房价不变时,选择买房的人却最高?这是为什么?

  胡大源:当房价不变或下跌的时候,选择买房的人比例少符合这样一种规律:越涨越买,降了反而容易出现“持币待购”,符合买东西人的心理,当然刚性需求除外。

  另外当房价下跌时,感到不幸福的人的比例也上升,这也反映了一部分有房者的感受。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当房价“基本上不变和轻微上涨(5%以内)的时候,大家觉得幸福感高,这就说明房价在维持不变的基础上,人民的幸福感还是比较多的。

  《中国经济周刊》:买车和幸福感有怎样的关系?

  胡大源:十年前,以车代步,还是很引以为豪的事,我们1996年调查家庭要不要买车时,很多家庭还觉得是“天方夜谈”,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许多家庭的购车计划已经细分到买什么档次的车。而且从全国范围内看,汽车还没有到普及的范围,说明市场很大。

  调查结果显示,并不是买最便宜的车带来的幸福感最高,从5万元以上的车开始,人们的幸福感逐渐上升,15万-30万的车让人感受最幸福。30万以上的车反而让人幸福感下降了,而且不幸福的比例加大了,这并不是说30万的车给他带来了不幸福,而是对这部分人来说,车对他的幸福感影响很小。再次印证了财富超过一定程度后就和幸福感关系不大。



责任编辑:cprpw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